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千載筆法各有態 —關於中國書法書寫工具及書寫方式演變改良的探索和思考
來源:文/盧東福 | 記者/作家:編輯 | 發佈時間 :2020-12-17 | 542 次瀏覽: | 分享到:

一、人類書寫歷史的發展

文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會隨著其所處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是人們有目共睹的客觀事實,也是學界均以認可的基本觀點。人類書寫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亦在此例之中。

就全球而言,據考古發現,32000多年以前的石器時代,位於今天法國境內的人們已經創作出了很多圖像和文字記錄,使用了今天26個字母裡面的很多字母;鑿刻出這些字母的工具具體為何物,雖學界尚無確切認定,但它們當屬最早的書寫工具。西元前32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留在粘土泥板上壓刻符號,即是用楔形的蘆葦尖寫下的。西元前3000年,埃及人在紙莎草紙上劃寫小型圖像符號——象形文字,是用製作精細的蘆葦筆寫出的。

就中國而言,炎黃子孫的書寫歷史毫不遜色於世界上其他文明形態的人們。從出土的仰紹文化時期的彩繪陶器上,已能看到陶器表面繪有線條嚴謹、構圖生動的走獸、蟲、魚和幾何圖案。在此稍後的夏商彩陶上,已能清楚地看到手筆作畫痕跡。這種工具的形狀和製作方法,目前尚不可考,可能就是後來逐步發展進步成為的原始雛形。可見,我們祖先很早就知道用一種像一樣的工具來進行藝術創作。從殷墟出土的殷商後期的甲骨“卜辭”“契文”中,可以看到當時的人是用石刀或銅錐在龜甲、獸骨上刻上各種近似符號或象形的文字。關於甲骨文的書寫工具,考古專家根據甲骨文原片放大以後發現,古人用的刻刀和我們今天使用的篆刻刀大致差不多,分為平口、斜口和雙刃刀,只不過他們的材質和我們今天的刻刀並不一樣,他們的刻刀是由玉或者青銅器製造的。這就是我國古代文獻所載 “古用簡牘,筆即刀錐”的早期由來。

  關於毛筆的發明,一般人都以為是秦代的蒙恬。但據考證,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上殘留的墨蹟,已是用毛筆書寫。由此可知,至少在殷商時期,毛筆就已經出現,而蒙恬只不過是毛筆的改良者。據晉崔豹所著《古今注》載:古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可以推測,秦以前,我們祖先早已發明了毛筆,而是蒙恬作過改進或由於他上獻給秦始皇,才把這個功勞歸在他頭上。在近代從甘肅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物中,我們還見到有一種竹筆,是用一段中空的竹杆,在一端削成錐形,類似國外的毛管筆,用尖端沾上色汁寫字或畫圖;它比毛筆落後,但當時西夏民族,也用它創造了燦爛文化。

1954年在湖南長沙南郊左家公山發掘出一座戰國木槨墓,發現整套寫字工具,它們是以竹杆為管的兔毫筆、銅削、竹片和小竹筒。其中竹片可能相當於後世的紙,銅削是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儲藏墨汁一類的用品。這種筆和現在的毛筆不同,不是將兔毫插人筆管內,而是圍在筆管一端的周圍,然後用絲線纏住,用漆封固。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又出土了3支竹管毛筆。可見戰國時期或在其後期,毛筆已經很像現代的毛筆了。考古家把這種筆叫做戰國筆。

到漢時,筆已十分普遍。1931年在內蒙古索果卓爾之南古居延海地方就曾發掘出漢代木管筆。隨著紙的發明,毛筆就作為我國人民普遍使用的書寫、繪畫工具流傳下來,在我國文化史上起了不可磨滅的深遠作用。直到如今,它仍以我國傳統書寫工具和各種現代書寫工具並存下來,並且還遠播國外;受到國際上喜愛和研究中國書法繪畫藝術的人土所喜愛。

在鉛筆、自來水筆等各種現代書寫工具進入中國以前,毛筆為我國人民的書寫主要工具。

通過上述對古今中外書寫歷史簡要回顧,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基本印象:(1)人類的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並非固定的形態,而是一個流變的過程:(2)每個時期和地區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的形態,都受當時當地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求和水準所影響和制約;(3)每一種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的出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萌芽、演變、完善、定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甚至是艱辛的;(4)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原來人們普遍習慣和認可的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又會被新的形式所打破和替代。

二、中國書寫工具與書寫方式的演變

中國書法是隨著中國歷史不斷發展前進的,從早期的甲骨文到後續的青銅文,再到小篆,隸書,楷書,等書法體系的形成,而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書法習慣和風格的誕生[1]。毛筆作為一種以獨特的文化和工具跟隨左右,發揮著應有的功能,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在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豐富文字記載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的發展演變,與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相伴而行,並在其中佔有者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毛筆就沒有中國書法。

  考古發現證明,距今5000-7000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發現毛筆的痕跡[2]。戰國筆是最早被發現的毛筆實物,通過對戰國時期工筆帛畫的研究可以發現,毛筆在當時只是初具模型。

1.  秦漢時期

秦朝開始,毛筆已經改良成型。據晉朝《古今注》記載: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未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1954年,在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上,新挖掘的15號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書寫工具,有銅削、竹片、小竹筒,更有一支完整的毛筆。[3]出土時,毛筆套在一枝小竹管內,筆管長18.5釐米,口徑0.4釐米,筆毛長2.5釐米,選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毫。作法是將毫圍在杆的一端,用麻絲纏住,外加髹漆。其實,結合史料和考古來看,商人早已使用毛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各國對毛筆稱呼不一,其中楚國稱為聿。殷墟考古之後,學者在甲骨文上就見到了字。清朝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寫道:毛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說明秦代蒙恬造筆非發明。

秦漢時期制筆工藝有了進步,秦漢毛筆的杆梢往往被削成尖形,用以簪插於冠側,方便隨時取用。東漢是書法藝術輝煌燦爛的時代,制筆工藝也有長足的進步。蔡邕的《筆賦》是最早關於制筆的記述。《筆賦》不僅對選毫、削管、束鋒等步驟做了概述,而且以天地、乾坤、四時、規矩來闡發毛筆形制寓示的內涵,謳歌了毛筆的作用。蔡邕《筆賦》:

“昔倉頡創業,翰墨用作,書契興焉。夫製作上聖,立則憲者,莫隆乎筆。詳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爍樂煥乎,莫可尚矣!……帷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巫以漂悍,體遇迅以騁步。文竹以為管,加漆絲之纏束。形調博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書(或作畫)乾沖之陰陽,贊三皇之洪勳。敘五帝之休德,揚蕩蕩之典文。紀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傳六經而輟百氏兮,建皇極而敘棄倫。綜人事於略昧兮,贊幽冥於明神。象類多喻,靡施不協。上剛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謝,四時之次也;國和正直,規矩之極也:玄首黃管,天地之色也。……”

賦中體現了蔡邕的制筆與書法理論思想:“夫製作上聖,立則憲者,莫隆乎筆”。 [4]

  握筆的方法也在歷史中演進。特別一提的是東漢執筆法(從倉頡開始的執筆法—古時教育進入毛筆指法書寫的執筆法時代,之前的執筆法已無法考證)。在考古出土或現存壁畫中,可看到,東漢時期,執筆圖像大部分為握管之法式,握管法為公開式的執筆方法,也還有二指單鉤法的存在,二指或三指單鉤的執筆法可視之為文人與民間一般性的執筆法。《倉頡》以左手執筆,大指斜翹貼筆桿,四指握筆,為握管式的執筆法。筆桿前粗後細尾尖。站立式書寫,紙卷形為“持卷書”。[5]

2.魏晉南北朝時期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

    魏晉南北朝從毛筆實用走向修飾,三國韋誕的《筆墨方》在選毫、裹束方面的論述比蔡邕更加細緻入微。韋誕制筆法反映出魏晉時先進制筆工藝的過程和特色。(《書法公課》搜狐網)事證法制筆,能達四德齊備,其法以強毫為柱,柔毫為被,他總結經驗,著有《筆經》韋誕善制筆制墨與張芝筆,左伯紙並稱三絕。

西晉時制筆很是講究,此時制筆工藝除了考慮實用需要外,還非常注重裝飾。王羲之對毛筆以投入研究所作《筆經》原文讚美了書法與毛筆的親吻性。王羲之《筆經》:

 “漢時,諸郡獻兔毫,出鴻都。惟有趙國毫中用。時人鹹言:兔毫無優劣,管手有人以綠沉漆竹管及鏤管見遺,錄之多年,斯亦可愛玩。詎必金寶雕琢,然後為寶也。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諸郡亮惟中山免肥而毫長,可用。先用人發秒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免羲,裁令齊平,以麻紙惠枝根令淨。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世傳張芝、鐘繇用鼠須筆,筆鋒勁強有鋒芒。餘未之信。鼠須用未必能佳,甚難得。嶺外少免,以雞毛作筆,亦妙。蜀中石鼠毛可以為筆,其名曰鼠竣。人須作筆,甚佳。漢制天子筆,以錯寶為跗。晉武賜張華麟角筆管。”[6] 

王羲之于用毫用管散述了制筆的技法,特別提到“人須作筆”甚佳。
    東晉時代普遍流行的執筆方法應為二指單鉤之法。所以,書聖王羲之的執筆方法也極有可能為二指單勾法。

顧愷之《斫琴圖》的執筆,清楚顯示為二指單鉤的執筆方法。其所執之筆有竹筆的可能。但毛筆與竹筆的執筆方法,相同的可能性很大。[7]

在考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人物畫中有限的執筆圖像顯示,南北朝的執筆統一為單鉤式的執筆方式。再從前朝晉與後唐代出現的執筆方法推理,其時必定也同時存在二指單鉤式的執筆方式。需要加以說明的是,該時期有限的執筆圖像,大部分表現的角度是容易混淆二指、三指與四指執筆之分辨的,不但需作深入的探討,更期待有新的圖像資料被發現作佐證。

    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北齊)楊子華《校書圖》中,執筆者大拇指與食指執筆,應無疑;中指是否參與難以確定,二指與三指執筆皆有可能。猶如彎折九十度正負制筆,這都提示當時也在尋找著一種正確的執筆法,但不敢突破傳統的執筆法。[8]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畫作品取得了前有未有的成就,促使了毛筆製造技術的不斷進步。在這一時期,筆工開始對各種動物毛的性能做實驗,研究出尖銳的兔箭毛最適合作為毛筆筆柱,而不同性能的動物毛分佈在筆頭的不同位置,可以滿足書畫家的不同需求產生不同的書畫效果,用兔箭毛作為筆柱,黃鼠狼毫作為披毛,用於線條具有力度,又能保證足夠的蓄水量,這種制筆工藝就是披柱法。披柱法的出現是我國制筆業的重要轉捩點,直至今日我國毛筆製作依然延續著這種傳統的工藝。

    3.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蹟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代的執筆方法與晉代與南北朝時期大體相同,執筆方法主要為單鉤之法,而以二指單鉤為主,三指單鉤為輔。另外還存有握管法、攝頂法等執筆方式。

唐朝筆頭短硬制筆匠人的隊伍在唐代更加壯大,出現不少專門的制筆作坊。而且官署沿襲漢制,有專職筆匠。唐代的筆以兔毫為主,大多出自宣州。宣筆選料精審,品質高超,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貫休、李嶠、楊收、徐寅、白居易、司空圖、耿津、薜濤都對毛筆有詩詞讚美。

隋唐毛筆的筆頭短而硬,蓄墨少且易乾枯,於是又發展產生了一種鋒長勁柔的筆。長鋒筆與唐宋時期縱橫灑脫的新書風相伴出現。[9]

從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紫毫筆》一詩中,可見當時紫毫筆比黃金還珍貴:

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毫雖輕,功甚重。管勒工名充歲貢,君兮臣兮勿輕用。勿輕用,將何如?願賜東西府禦史,願頒左右台起居。搦管趨入黃金闕,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動言直筆書。起居郎,侍御史,爾知紫毫不易致。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慎勿空將彈失儀,慎勿空將錄製詞。

此詩中可知紫毫之價如金貴,還可見搦管及二指執筆法。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韓混《文苑圖》(局部)中,執筆者作思考欲書之狀,大拇指與食指執筆可以確定,然中指抵不抵筆桿難以確認,故二指單鉤與三指單鉤皆有可能。

4.宋代

宋代可說是執筆方式的—大轉捩點。從宋代數量可觀的執筆圖像可知,宋代在繼承唐、五代主流性執筆法一一單鉤法(二指、三指)的同時,雙鉤式的執筆方法逐漸顯現,終至呈現出二指、三指單鉤與三指雙鉤式執筆法並行的局面。

宋代執筆理論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蘇東坡的名言“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對於蘇東坡的改革及筆法,黃庭堅大力讚賞並緊緊追隨,黃庭堅同樣強調四指執筆法!至於黃庭堅本人的執筆方式,他在《論書》中說“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對此,筆者我個人認為:黃庭堅有力寄託於無名指,這以提示古人在尋找著下筆有力的方法。

在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些古代畫像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宋代的執筆方式。例如:

在日本泉湧寺收藏的(宋)佚名,靈芝大師像(部分)上,我們看到了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宋)佚名,十八學士圖(部分)中,我們看到執筆者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彎曲不與筆桿,為典型的三指雙鉤式執筆法。

(宋)陸信忠,十王圖之一(局部)中,執筆者食指單鉤,中指與無名指、小指一起彎曲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之法。此期傢俱改變,用筆書寫方式仍沿用于古法。[10]

特別要強調的是,這個時期的書寫方式從“持卷法”書寫 逐步變為了有桌伏案書寫,這是一個重大的革新!

四指執筆的方法,是隨著書桌的提高,由三指執筆法演變而形成的,是三指執筆發展成五指執筆的過渡形式。

四指執筆法,比三指執筆法多了無名指,而比五指執筆法少了小指。四指執筆的基本方法有兩種:(1)小指斂縮不參加執筆,其他四指執筆,由與三指執筆相似過渡到與五指執筆大致相同;(2)大指橫掌而出,從裡側壓住筆管,其他三指一併從外側扶住筆管。四指齊力執筆,叫做“平復法”。解絡論述前代人用筆時說:“撥鐙以下,莫如平覆一宋、元人頗尚之。”這說明“平復法”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也提示了仍然在不滿意執筆的情況下想找一種突破而實用的執筆法。

在三指執筆發展成為五指執筆的過渡時期,因為幾種執筆法同時存在,所以很容易發生混淆。南唐李煌對“撥鐙法”的闡釋是:“所謂法者,抵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這是一種更為混淆不清的說法,把新舊幾種執筆法,執筆法和運筆法,都統統混為一談了。[11]

再看宋代制筆:宣州兔毫聞名于唐時,在宋代聲名尤著。其中諸葛氏最有聲譽,諸葛高所制宣筆朝野盡知,梅堯臣、蘇軾、黃庭堅等皆有詩文讚譽。[12]宋代宣州獨尊,宋代不僅兔毫依然受到歡迎,羊毫也得到了普遍使用。而且,制筆工藝有別于晉以前的舊風,逐漸走向成熟、虛鋒、散毫呈現。

5.元明清時期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元代,浙江湖州、嘉興一帶的制筆業異軍突起,宣筆的顯赫地位被湖筆代替。湖州早就有制筆業,尤以善璉鎮為最。湖筆雖採用紫毫、狼毫、雞毫、羊毫,但主要材料是羊毫。由於羊毫價廉易得,所以為湖筆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13]但有人還是喜歡霜兔毫。注重毛杆裝飾如用銀管、班管等。在吉林省博物館藏(元) 張渥《臨李公麟九歌圖卷》(局部)有詩摘句“蜀王宮樹雪初消,銀管填青點點”元袁《薜濤箋》,“輕輕斑管書心事,細摺銀箋寫恨詞”(元白仁甫《陽春曲題情》),說明這時期對於書寫工具裝飾之注重。[14]

元代的執筆。前朝二指單鉤偏勝於三指雙鉤與後代三指雙鉤偏勝二指單鉤法的過渡時期,出現了二指單鉤與三指雙鉤兩種執筆方法交替並行的新局面。

在日本泉湧寺收藏的(元)佚名(舊稱陸忠信) 地藏十王圖之一(局部)中,我們可以看到執筆者採用食指與中指雙鉤式的執筆方法,小指明顯不拈筆桿,名指作彎曲狀,彎曲便不拈筆桿,所以判其為三指雙鉤法。

明代經歷了277年。在這近3個世紀中,朝廷諸皇帝都喜愛書法。可謂從帖之大成。此期也制筆注重筆桿外裝飾。

明代的執筆,可從新罕布夏州翁戈收藏的(明)項聖謨《自畫像》(部分)中窺探一斑。項聖謨為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與書法家,自畫像中的執筆方式,大拇指與食指共執,中指、無名指與小指閒置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此圖的執筆方法應為大拇指與食指同執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在遼寧博物館收藏的(明)佚名,《蓍英盛會圖》(部分)中,我們可以看到:此圖左邊作書者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閒置不粘筆桿,為典型的三指雙鉤式執筆法。右邊作者執筆應與之相同,同為三指雙鉤式執筆法,只是角度不一樣,難以判斷無名指與小指拈不拈筆桿?根據明代執筆的總體情況分析可知,無名指與小指應該不拈筆桿。[15]

明清更注重工藝裝飾。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明清毛筆製作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根據書法、繪畫的需要,還創新出了摣筆、鬥筆、聯筆、提筆等書寫特大字的大型筆,以及蓄墨較多的長鋒筆等新品種。不僅講究實用,而且更注重工藝裝飾。創新了兼毫制筆。即利用更多種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使筆毫軟和圓健、揮灑自如。唐宋後傢俱成熟,此時走進百姓家比宋明時代傢俱更精美,大毛筆書寫姿式進入了精美的有桌時代,普及到民間。

清代是書法中興期,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碑學的中興期。但在毛筆的改良上此期缺乏特點,仍沿用于古人制筆與筆法。

6.近現代以來

近代書法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化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化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但此時期書法家都注重古人使用過的筆法。在這一時期仍沿用古法制毛筆和執筆法,歷史上最全執筆法都可見到。

今人的執筆法可以說是各盡其態,上網一看都說自己是正規的筆法

   

三、當代書寫工具和執筆方式改良的社會文化背景

1.執筆無定法,演變是常理

書界一直有“執筆無定法”之說。此說始於何人,考證各異。清代周星蓮說此語出自歐陽修,康有為說出自蘇軾。宋代大書法家蘇軾用三指執筆,當時有人指出他執筆方法不對,他卻在《論書》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意思是執筆沒有一定的標準方法,只要手心虛空,執得靈便就行。“執筆無定法”首出誰人之口,並不太重要,關鍵的是這句話道出了執筆的真諦。道出了我們乃沿用于古人執筆法受制于古人,要尋找自由的執筆法。

從古至今,執筆的方法五花八門。已故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從古畫上書寫者的執筆姿勢進行考證後認為;古人是用三指執筆法寫毛筆字的。因為那時候的人都盤腿坐在地上,也有雙膝著地跪坐的。那時候沒有板凳和桌子,只有類似茶几的機子,因為機子很低,寫字時手都懸起。此法傳到日本,一直沿用至今。而後來用桌椅板凳,執筆方法也變化了。

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將筆桿整把地抓住書寫。而撮管法則是將五個手指的指尖併攏在一起,捏住筆桿的尾部書寫。古人執筆方法眾多,但使用最廣泛,也可以說普遍接受的是“壓、

押、鉤、格、抵”五指執筆法的糊途筆法。 

民國書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譽的錢振鍠在其《名山書論》中也指出:“大抵古人執筆只求其便,今人執筆只求其難,吾不能不傷今人之愚矣。”聽到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時,不能不佩服其見識之高遠。

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對於執筆的方法,也曾經說過“怎麼舒服怎麼來”。

執筆本不複雜且深奧,筆者完全贊同:執筆應該“無定法”。

2.根植於生活,俱進於時代

我們強調繼承傳統文化,呼籲學習古人書法,但我們常常忽略了,我們與古人完全身處於不同的生活背景。

魏晉時期古人都是懸空紙張進行書寫的,這和我們現代將紙放在桌子上書寫大相徑庭。在1981年的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上,沙孟海先生發表了題為《古代書法執筆初探》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各時代執筆方法是隨著時代生活用具的不同而移變》。通過對古代傢俱文獻的考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魏晉時期中國尚未出現高腳桌椅,只有床榻和案幾。之前古人的坐姿類似於現在的跪姿,具體動作可以參考日韓等鄰國的日常跪姿。大致就是雙膝併攏跪立於地,腳面貼緊地面而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最早的椅子可以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當時,只是在少數貴族、僧侶中使用,尚未普及。唐到五代,出現了各式的椅子、凳子,是古老的席地而坐向垂足坐的過渡時期,但還是局限於上層。直到宋代,桌、椅、凳才真正普及到廣大老百姓。

在沒有高腳桌椅的古代,人們書寫的具體姿勢其實是用坐姿跪在席上,左手持紙,右手執筆,兩手皆懸空,執筆也隨之懸空。由於兩手都懸空,所以執筆時毛筆並不是完全垂直的,而是斜執筆,毛筆與紙面呈一定斜角。南京博物院原研究員莊天明先生在他所著的《執筆的流變——中國歷代執筆圖像匯考》一書中,詳細的考證了歷代的畫像,從中我們也可以得知在魏晉時期,當時大多數人的執筆姿勢是三指單鉤斜執筆,而不是現在常用的五指雙鉤直管法。唐朝之前都是採用以床榻和較低的案牘為中心的家居生活方式,經過唐朝繁榮開放,外來的和北方少數民族生活中的高腳桌椅也隨之中原內地,中國古代傢俱發生重大變革,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性。因為有了高腳桌椅,使得左手得以解放,紙張不再懸空舉起置於面前,終於可以平鋪在桌面上,在省力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國書寫姿勢的變革。誠如沙孟海先生所言,之所以古今書寫姿勢會有這種變遷,主要原因就在於生活用具發生了改變,人們在書寫時就要相應的做出改變,以適應這種外部客觀環境的變化。宋代以後,毛筆的製作開始出現多樣化,就是與傢俱的改良或書寫的姿勢分不開的。

人類的生活起居、日用工具的每一次改變,客觀地對書法都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向於便利、快捷,趨向于實用、完美的不斷追求,也會與書法同步。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3.書寫目的的變化,呼喚方式的改良
  
古人使用毛筆,本是生活尋常狀態;今人寫毛筆字,成了繼承傳統文化。自古以來,書法這門藝術,以文字為憑藉,以書寫為基礎,以文學為彰顯,以生活為內容。20世紀第一次換筆,從毛筆換成鋼筆,21世紀第二次換筆,從寫字變成敲字。兩個世紀、涉及億萬人的兩次換筆,徹底改變了書法的生存環境、生存形態、生存意義和生存價值。今人與古人書寫目的的不同。古人日常書寫的工具是毛筆,用毛筆寫字對於他們來說不是學毛筆” “寫大字,而是寫信、抄書、記事、著文、記帳……古人手對毛筆的掌控是完全自如的。而我們使用鉛筆、鋼筆、中性筆乃至電腦鍵盤來“寫字”的當代人,與古人相比,則具有著“先天的劣勢”。不同的境況,決定了我們必須有適應這個境況的學習理念和工具方法。

古人以寫小楷為主,今人以寫大楷多見,如果對寫小楷的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不進行改良,則難以適應時代的需求。正如前述,古人當時席地而坐,左手持陶器、竹簡、紙張;右手手掌虛空執筆,沒有任何依託與支撐。1958年在湖南長沙考古出土的西晉永寧二年的青釉雙坐書寫瓷俑,就是一個最具象的證明。該瓷俑兩俑對坐,中間為一長方形幾,上面放置著硯臺、筆與筆架。一俑似手捧幾塊板,這樣的板明顯是“牘”。古時的牘為薄木板所做,一尺左右,故為“尺牘”。另一俑則左手持一尺牘,右手執筆做書寫狀。這說明,當時的“幾”並不作書寫時肘、腕的支撐和依託,僅用來置放器物與文具。兩瓷俑證明了西晉人的書寫姿勢,也證明了長達幾千年中國人都是在手臂、手腕無依託的情況下用此種姿勢書寫。加上紙張等原因,古人書法的字不可能寫得太大。從唐後,中字、大字的使用率在當時有了很大提高,無論是碑額、匾額或是石刻等都開始變“大”了。之前的小字,大多執筆於筆端,是為了對小字的細節擁有更好的把控。但如果用這種方法寫大字,很多人是不太操控得住,通過指力,力道不容易施展出來。面對這種情況,也必須對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精心改良,以增加對筆的控制,彌補了筆力不足的問題。

而且,古人寫信、抄書、記事、著文、記帳……,以毛筆記載歷史,傳達資訊,其目的是為了實用而不是為了展示和展覽。但是現今,書法日益從“實用”變為“藝術”,廳堂書法和展廳書法成了當今書法的趨向並備受推崇。尺幅碩大的書法作品,使書寫者和書法家在學習和創作中都追求“大字”。書法,從最早的持卷書,到桌書,並日漸到壁書(或地書)。在這種形勢之下,毛筆的形制和用筆方式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良。

4.書法正復興,薪火需再傳

書法,是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整個人類書寫工具的發展演變,書法在當代已經日漸式微。進入新的世紀,傳統文化重新受到重視,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切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擺上重要日程。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有關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要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教育部出臺新政策,把書法列入義務教育必考項目。例如,上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均須參加寫字等級考試,五年級學生參加一級考試;九年級學生參加二級考試。一級、二級考試成績分優秀、合格、不合格三等,成績記入《上海市學生成長記錄冊》。其中,考試成績為不合格的同學需要去外校進行補考。讓孩子學書法,成為每個家長未來必須關心的事情!

又如,2019北京市中考,在語文科目中,強調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增加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書體及其演變知識內容的考核,以及要強化對書法常識和書法欣賞的考查。其實,近年來不光是在中考考試中逐步加大了書法考核,在高考乃至國考中也正在逐年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查,這對書法傳統文化的復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雖然寫毛筆字與書法藝術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把毛筆字寫好毫無疑義是進入更高層次的書法藝術的基礎和前提,是書法普及教學的第一步。在中小學和青少年時期開展書法普及教育,一定程度上關係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所以極為重要而緊迫。  

    面對莘莘學子們繼承傳統、學習書法的局面,我們也要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當代中小學生們在校內校外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無論在種類實在數量上,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同齡人;除了少數特別愛好書法的孩子之外,一般學生不可能像古人那樣,從有限的時間裡拿出大量的時間去練字。所以,如何讓他們儘快進入書法之門,寫出一手好字?能否讓他們儘快獲得成功感,對書法產生並保有持續的興趣,以致在中華民族的青少年中形成一個數量可觀的書法傳承群體?是中國書法界必須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多種方法和路徑中,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的改良是當務之急。

5.引入醫學視角,宣導健康書法

  書法,是一項優良的文化傳統,是一種高雅的藝術種類;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書寫者如果執筆姿勢及書寫姿勢不正確,也會給身體帶來損害。不少中老年人酷愛書法,但患有頸椎病,以站姿練大楷會感到頸椎不適。學書法可修身養性的確不錯,但是姿式不良也會造成身體的傷害,特別是無休止的伏案書寫。習慣性的動作及不健康的姿勢,中老年書法家更要注意彎腰鬥筆,大面積書寫,這樣會造成(人體運動系統)骨椎肌肉的傷害,甚至突發心腦血管病,筆者發明功能性毛筆可以解決老年人健康的書寫問題。

長時間低頭會引起頸椎病,長時間的低頭作書法創作、會讓我們頸後部的肌肉持續處於堅張狀態,日積月累,這些肌肉會出現痙攣,充血、水腫,無菌性疾病、萎縮、疤痕形成,繼而導致頸後部,引發頸椎病,所以中老年書法愛好者要特別注意不要長時間低頭創作。

  另外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以是書畫人長期伏案創作的殺手,在創造中表現眩暈、耳鳴和聽力下降視覺模糊複視等,應停止創作。有時症狀單個出現或者輕微,也要停止創作。更要注意長期低頭伏案創作可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如有血脂異常會導致椎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右側小腦半球出血,右側基底節位腦溢血等。中老年書畫家要相當小心,筆者在臨床上見過很多的病例。

書畫人在創作時如果使用傳統的毛筆和書寫方式,長時間低頭伏案,往往會造成疾病,這樣的情況已向年青化轉移。所以不管哪個年齡段都要注意。學生不良坐姿也要注意,筆者呼籲唐時候的書壁可採用,因為他是符合醫學生理學有利於身體健康,書法愛好者在創作時書壁可以預防上述疾病。如果是學生對開發智力預防脊椎側凸,有益於運動系疾病的預防,桌上書寫改為書壁,在牆上練書法不僅有用,而且大有益處。大家都知道練書法首先練的是筆與紙之間的力量與呼吸的調和,那個微妙的書寫感覺。這些,在牆上練習書畫都能同時獲得鍛煉,與在平面練習無異。唐代的懷素和尚就是書壁大師成為當時的大草書聖。總是,有一點必須進一步重複說的,在牆上練字會更加鍛煉臂力,腰力和內氣的把握,使之達到保證持筆的穩定。如果能左右手書法更能促進左右大腦的開發,也能預防兒童運動系疾病,有助於智力開發。因此說:在牆上練字比在平面練字會更有益處。

四、關於毛筆及書寫方式改良的思考和探索

1、自然為規律,改良是趨勢

古人雲:“夫執筆者,法書之機鍵也。夫善執筆則八體具,不善執筆則八體廢。”

書畫之道即制筆之道。書畫與毛筆本是互為體用的關係。在古代有許多集書畫、制筆技藝於一身的人,比如韋誕、王羲之等,都是既擅書法,亦精製筆的名家,並都有筆經傳世。據說,王羲之制筆都是為了自用,即便有友人索求,他一般也不捨得給,更不要說賣給外人了。[16]到了近代,制筆和用筆漸漸脫節,從事書畫創作的人,因為制筆工藝繁瑣,一般都不在涉獵毛筆的製作。

所以一些書法家不知古人在書寫時用的是哪一類型的毛筆,有的教學者在給出了古人的經典範本、法貼之後,沒有深究這些經典、法貼的創作者當時是用什麼樣的毛筆來創作的,他們只注意到功力的培養、訓練,卻忽視了與之相關的書寫工具毛筆。對於眾多的學習書畫的人,如果能先弄清楚名家當時用的是什麼筆,然後選擇與之相同、或性能相近的毛筆進行練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懂得鑒別毛筆文化,在書法上缺一課。會影響書法發展及進步。

筆者走上探索制筆及發明毛筆,一方面是基於以上的學習、思考和研究;一方面也是自己的經歷和職業使然。

當初筆者也同樣只注重書法訓練和臨貼,不注重毛筆的學習研究。通過學習古人及現代的用筆,結合自己學書法幾十年切身體驗,特別在1975年至1977年間筆者有幸與恩師林散之先生相處,學習恩師的書法及為人。因為那時期學書法不像今天這樣狂熱,出進先生住的南京百子亭22號也沒有那麼困難。因先生右手被開水燙傷無名指與小指粘連先生三指直管握筆,粘連的無名指及小指抵住下端而搦管用筆,筆筆見功力。1972年我國與日本邦交正常化;1975年先生告知他要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一行再來我國訪問的書道團切磋書法。後來日本書道團中青山杉野為先生題詞,先生一舉成名為世界草書聖,1977年以後筆者就大學畢業分配工作離開了先生,從此東西南北。不一段時間在期刊上發表好像先生的執筆改為三指單鉤執筆法,中指抵著筆桿運筆。因學習先生的筆法始終不能像先生一樣的書寫得法,所以一直筆者在筆法上徘徊,就是照著先生的用筆方式,寫著寫著又有變化,無法堅持使筆者沉思多年,筆者曾到北京中書協學過筆法似二指單鉤法,相似於鋼筆執筆法便隨方圓筆劃需要轉動可撚管絞鋒,總覺這樣的筆法還是筆運中鋒的力度不夠。該怎麼學習先生的執筆法,筆者常望著先生給的字幅沉思。1989年先生離世,“生天成佛”,噩耗傳來沉痛萬分。筆者更思念他老人家,特別思念與先生相處的日子,當先生要磨墨時筆者幫先生磨墨的圓型大墨綻,筆者磨不動的時候先生接著磨……

在這種思念及記憶先生用筆用墨中,為了要達到學先生用筆,筆者苦思多年,便通過學習筆史與書法的關係,突發奇想,大膽改良從古至今不敢改良的毛筆形制。使用改良過的毛筆。下筆能容易寫出中鋒,在中鋒中變化側鋒,偏鋒、絞鋒、蹲鋒、散鋒等峰,使用多年有了心得,得了國家專利。另外墨已改良,通過反復實踐已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合成快速生成宿墨(但決非明礬液),優於自然生成的宿墨(如骨膠發臭,而且生成的時間慢。)感謝先生的在天之靈佑。現在筆者改良的毛筆書寫隨手就能寫出錐畫沙,屋漏痕,折壁之路,鐵畫銀鉤等線索。筆筆見功力而且筆型的改良以促使筆法改進,左右手都可以用,易學對身體有益,對教學有益。左右手書法,開發人的左右大腦培養國家人才,這都是用人體的生理健康學為基礎改良的毛筆,符合於時代的需要。
  
為了說明問題,筆者再以上述中國書法史與毛筆的關係進行分析闡述:
  
從東漢起《倉頡》的“持卷書”左手執筆,大指斜翹貼筆桿,四指握筆,為握管式執筆法之開始。已是幾千年來第一個執筆法之佑證。有了筆法至現在幾千年的演變中只有二指、三指、四指、五指或單鉤,雙鉤等執筆法,用至現在沒多大變化。總在這幾個指頭執筆中演變,只是因人而異。從實際醫學、生理學的角度講手指執筆法肌肉記憶易忘記(三日不寫手生),但倉頡的執筆法成了今後幾仟年一直沒有改動的筆法。倉頡的“持卷書”是無桌時代,宋以後是有桌時代,在這個時期書寫的方式變了,紙的著力點也變了,但在筆形上沒改變什麼。毛筆只有從小楷變為多類型或者大楷,執筆法無特殊的改良,仍是一毛一杆的筆型,毛頭只在軟、硬二大類獸毫中變化、筆桿在裝飾材料上的變化;毛筆型制便沒有人敢去改良,這或許是限於古人的社會科學知識缺乏及人體生理、解剖、心理等醫學的知識盲區。到了現在因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電腦進入人們的生活,筆毛書寫退出了日常生活,只有愛好者及專業者在寫書法,所以毛筆在淡化,另外書畫者們很少研究毛筆,買來就用,甚至有的人認為一支毛筆有什麼研究改良的,所在現代人仍在運用繼承,甚至現代人書法工具比古人製作落後,一個是獸毛的限制或匱缺,另一個是現在書法工具製作毛筆屬個體執業。要是沿用于古人制筆法還好,關健是有些工匠不懂書法,金錢利益,制筆上偷工減料甚至使用人造纖維代替獸毛,魚龍混染,毛筆品質下降,假毛筆充數市場,好點的毛筆乘仟上萬一支才能買到。毛筆(工具)無法突破、是一度影響了書畫繼承與創新發展的原因之一。

   

2、以時俱進,培養高級情感

民國時期的書家錢振鍠曾經說:大抵古代人執筆只求其便,今人執筆只求其難,吾必須傷今人之愚矣。此言頗有道理,我們對於書法握筆標準的理解和要求,流于苛嚴和死板。縱觀很多書法大師的握筆姿勢,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沒有統一的“正確姿勢”,只有適合不適合、方便不方便一說。不一樣的握筆方法,完全是讓筆更為適宜自己的書寫需要。古代人握筆有姿態,較被動。我們現代人就應當讓握筆姿勢服務於書寫。所以說家長、學生、書法愛好者們,不必太在意正確的握筆姿勢。只要適合自己的握筆方式,就是對自己而言是最正確的握筆姿勢。目前學校的書法教育,對於青少年和初學者,要求基本姿勢端正是必須的。但是在具體的書法學習和創作中,被動執筆,不敢越雷馳一步,卻是沒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復興後的書法教育應該像林散之老先生講的“做學人、學做人”訓練左右手書法,開發智商,為國家培養棟樑人才。

改良用符合人體生理學及書法需要的毛筆及筆法,改變毛筆的形制容易寫好書法、也容易開發智力培養人才為趨向。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毛筆有必要改良,改良後的毛筆應為文化復興助力。為開發智商,使身體健康,培養高級情感為目的。

筆者改良毛筆的理念是:不否定古人用的毛筆及筆法,既保持古人的書寫功能、在此基礎上又增加新的筆型及功能,能提高書寫功能縮短學書法成才的時間,符合於現代人的生活規律,為主動使用毛筆法從被動轉為主動,能充分調動人的智慧及手的肌肉記憶性疊加聯繫、使大腦記憶對身體健康開發智力有益。在原有用筆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便能培養人的高級情感。

所以可吸收古代的精華執筆,如東漢倉頡左手執筆法可開發人的右腦,對古人的執筆我們可留其精華棄其糟粕。上面已提過左右手皆可執筆,目的是:培養書寫者的高級情感及開發智商。什麼是高級情感?實際就是人的情緒和情感雖然複雜多樣,但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高級社會情感,它主要是由社會需要引發的情感,這類情感是人對社會生活現象與人的社會性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映,是人類特有的。按其性質和內容,主要可分為三大類:(A)道德感:道德感是指人的行為,舉止、思想、意圖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產生情感體驗。當一個人的思想和形為符合道德為準則時就會彥生肯定的情感,感到心安理得,反之、則痛苦不安。當別人的思想和行為符合道德行為準則時,便對其彥生崇敬之感!反之,則引起蔑視和憤怒之感。(B)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中認識,探求真理過程中產生的體驗。人們的好奇心,求知欲、驚奇感、喜悅感、自信感等都是理智感的不同表現形式。理智感是在人們的認識活動中發展和發生的。同時它又推動人們認識的前進和例如任何學習活動、科學發明,藝術創作都與理智感分不開。(C)美感:美感是對事物美的體驗,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會美感和藝術美感3類。因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點,這三者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條件,是後天的教育、環境及實踐活動才能使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所以毛筆左右手運筆書寫能開發智商培養人的高級情感之一。

3、改良執筆法,書壁防疾病

改良的毛筆的式樣在書寫時可像古人一樣運筆,又增加一個主動運筆的功能,能充分發揮人的本能,只要你握穩筆沒任何限制,而且可替換左右手執筆或單獨右手執筆煉習寫字,使手的肌肉記憶就是記憶效應形成條件反射,與大腦運動中樞或書寫中樞相聯繫,書寫中樞在額中回的後部。類屬語言中樞。又以平時左右手的活動相連,又可疊加在書寫的肌肉記憶上。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古人用手指執筆沒有用筆者改良的二指握拳執筆法更能產生肌肉記憶。用古人的手指執筆法三日不寫手生,用二指握拳法執筆間隔一段時間仍可有書寫記憶……從腦的解剖生理實驗與臨床得出大腦大約有150億個神經原所組成,這種結構的複雜性決定了功能的複雜性。腦是對內外資訊進行加工,儲存和發放的最高機構。大腦二半球的功能有不同的優勢,就大多數人來說:左半球是抽象邏輯思維,言語和計算活動等。右半球主要是形象的,情緒性的活動。

左手是右腦支配,右手是左腦支配,實際肌肉記憶是在人腦中的反映,互為因果,人們在生活中,所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情緒,從事過的活動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在人的頭腦中,當他們重新出現時能辯認,能根據活動的要求回憶起來。這便是記憶,所以肌肉活動的記憶與大腦的記憶相關聯以可稱運動記憶,筆者發明的這款毛筆二指握拳執筆法與肌肉記憶相關聯。把它暫時稱為功力性毛筆執筆法。

現在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學書畫時間上很不充餘,但使用這款功力性毛筆在時間間隔上記憶良好,再次用筆仍可筆運中鋒。功力仍在。適合於各類人群,特別是使喜歡書法有間隔練字的群體能儘快找回感覺。這就是肌肉記憶與大腦的運動記憶,以開發智商相關聯。實際學書法、筆法是其中最核心神奧的,最難用語言表述的,只要理解了筆法,也就能理解改良的功力性毛筆型制是書法的書寫工具最好的選擇,史無前例。特別這款功力性毛筆可以小字而放大、實用于展廳文化提高運筆功力級差,大字用筆該見功力,小字放大不困難,不管臨什麼書體,創作都適合使用。特別是草書之最……是寫好大草書的好幫手。比古時執筆法較好地能施展個性創作。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在牆上練字比在平面練字會更有益處。然而,在牆上練字會比平面練字更難。但是如果使用筆者改良的功力性毛筆,那麼在牆上書寫就不難了,就易於學習掌握。使用二指握拳法試用後就知道容易書壁,見功力,便於左右手容易執筆。而且,在高桌面上寫字,人的眼睛與紙面大約是30度角,寫時看見的效果,與豎起來看時眼與紙面的垂直角度不同。所以古人有人主張題壁式的練字。經現代醫學、生理學認為牆壁書寫可以促進書者的身體健康。

林散之先生說過:“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做學人其目的在於運用和利人。”文化復興學習書法應該是好事,展覽交流也是好事。接受社會的檢驗、技藝交流完成藝術化的系統工程,養成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之高級情感,有益個人及社會,所以選擇好毛筆創作更重要。

為了告慰恩師林散之先生的在天之靈,筆者準備公開改良的毛筆,但願為書畫屆有所幫助,為研究書法繼承創新,教育下一代有益於社會盡一點綿薄之力,便提供一條探索書法創新用毛筆的改良之路,使功力性毛筆及二指握拳執筆法實用於時代發展。

另外功力性毛筆及執筆法另有專章介紹。

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功力性毛筆問世,是抛磚引玉,也能造福于書法及社會!



[1] 《中國書法史》曹寶麟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2] 《毛筆發展簡史》,末澈末北,2019.10.11

[3] 《百家雜評》騰訊網

[4] 《書法公課》搜狐網2017821日。

[5] 在敦粕壁畫菩薩及北子握管式執筆法,可見漢代流行之譴風。《書法》,不二齋孫賓旭。

[6] 王羲之《筆經》,龍坑人2018-09-25

[7] 《書法》,不二齋孫賓旭。

[8] 《書法》,不二齋孫賓旭。

[9] 《書法公課》搜狐網2017-08-21

[10] 《書法》,不二齋,孫賓旭著。

[11]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

[12] 《書法公課》,搜狐網,2017-08-21

[13] 《書法公課》,搜狐網,2017-08-21

[14] 《書法》,不二齋,孫賓旭著。

[15] 《書法》不二齋,孫賓旭著。

[16] 《中國毛筆文化》五維堂主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