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書畫同源說”的是唐代的書畫理論家張彥遠。張彥遠,字愛賓,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官至大理卿。他博學能文,書畫皆佳,曾自謙地說:“書則不得筆法,不能結字,已墜家聲,為終身之痛;畫又跡不逮意,但以自娛。”他在其著作《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道:“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傰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觀其形,故有畫”,這就是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
在書畫史上,人們認為先秦諸子所說的“河圖洛書”是書畫同源的依據,而甲骨文字的體制間架,就是亦書亦畫的實證。張彥遠的“書畫同源”論是在中國畫和中國書法的基礎上提出的,同時也影響到東亞一些使用漢字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因為,書法和繪畫在使用的材料、表現的技法、應用的理論、產生的條件、審美理念等方面都有相近或相同的地方。特別是在理論上,都講究用筆。而在產生書法之前,文字的出現,是在圖畫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而後現代書法中,文字又結合了圖片繪畫。
由於使用的材料相同,因此一些技法不可避免的相似或相同。因此,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書畫同源”都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基礎之一。書畫同源是什麼?書指的是書法,畫指的是繪畫。書畫同源可以理解為中國的書法和繪畫在發展當中具有同根性,彼此相輔相成。簡單來說就是書法與繪畫在中國的起源、表現技法、象徵意義是相同或者說是相似的。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使用簡單的象形文字以及簡單的圖案來記錄事物了。自此,文字與圖畫的發展史開始了。現在,從我們的歷史文獻以及收藏的書畫珍品可以知道,隨著簡單的符號文字演變為更易理解的線條所構成的文字,毛筆也逐漸地應用在中國傳統的書法與繪畫上了。因此,書畫同源的第一層理解可以從書法與繪畫使用的工具上來看,書法和繪畫是從毛筆的運用一同發展起來的。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裡,中國的書法和中國的繪畫的使用工具都少不了“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對筆墨的運用都是很講究的。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筆墨的運用,必須要表現出其韻味。書法與繪畫都講究其中蘊含的境界。只有把筆墨的韻味表現出來,才可以展現書畫其中的境界。因此,書畫同源的第二層理解就是書法與繪畫的表現技法都要表現出筆墨的韻味,才能表現出作品的藝術性。除此之外,書畫同源還表現在書畫家對藝術和意境的相同追求上。
而書畫同源的第三層理解應該是從書法與繪畫的共同發展而來的。正如蘇軾所讚美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書畫家王維一樣,做到書畫融為一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