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山 河 漸 沉
來源:馬多寧 | 記者/作家:馬多寧 | 發佈時間 :2025-04-21 | 1185 次瀏覽: | 分享到:




帝國的沉思:當權力不再屬於人民

 

在世界的版圖上,美國曾是那一盞屹立不倒的燈塔。她用自由的火炬照亮冷戰陰霾,用民主的信仰塑造全球秩序。然而今天,當世界凝望這座帝國大廈時,卻看見斑駁的光影,有種搖搖欲墜的察覺。

 

這並非一朝一夕的崩塌。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所言:“真正毀滅帝國的,是內部的腐化,而非外敵的入侵。”美國的根本問題,外因是持續而來的貪欲極權強化腐蝕,內因是華盛頓與華爾街的聯手劫掠,是制度蛻變為特權溫床,是公民退化為數據與消費的標籤。

 

數據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前10%人口財富占比從47%攀升至近70%。而底層50%的財富比例,早已不足2%。這個國家,不再是一個階層流動的夢想機器,而是一架把多數人困在原地的絞肉機。

 

曾幾何時,美國是工業的引擎、自由的化身與科技的源泉。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產業空心化便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製造業就業人口從1979年的近2000萬人下滑至2023年的不到1250萬人。與此同時,金融業卻迅速擴張,2008年金融危機前,金融業利潤占標普500公司總利潤的40%以上。

 

中產的消失也從未如此明顯。皮尤研究中心指出,1980年美國中產階級人口比例為61%,如今已不足50%。年輕人背負的學生貸款總額突破1.7萬億美元,購房率降至1960年以來最低水準。在這個帝國中,底層沉默,精英分化,真實的美國正逐漸遠離人民的期待。

 

這,還是林肯筆下那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嗎?

 

曾經讓世界信服的,不只是軍力,而是美國的制度與理念。而當制度本身腐朽,理念失去信徒,帝國的光環也將迅速黯淡。

 

 

 

制度幻象:從繁榮神話到現實煉獄

 

每一個失控的帝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它不再相信真實。

 

美國建國以來,始終以“制度優越”為護身符,自詡“法治之國”,以“自由市場”為金科玉律。然而,現實卻是:法律,已淪為金錢和政治的交易所;市場,早被壟斷巨獸與金融泡沫操控;民主,成為華爾街獻金下的表演劇本。

 

《紐約時報》統計2020年大選期間,美國國會候選人總共籌集了超過140億美元的政治獻金,而其中80%以上集中於大企業與利益集團之手。政客不再代表人民,而是代表捐款人。民意,不再是立法基礎,而是公關策略。

 

而那些自幼接受“美國夢”教育的年輕人呢?根據《經濟學人》2023年調查,美國25至34歲青年的購房比例創下近50年來最低,超過60%的人認為“美國不是機會之地”。他們在欠債(學生貸款平均超4萬美元)、在啃老,在沉默中生活,也在無力中憤怒。

 

你看到的政策,其實是利益的產物。布魯金斯學會統計顯示,自2000年以來,美國國會議員70%以上與大企業存在資金往來關係。而Facebook、穀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遊說政策走向。

 

“全球化”曾被包裝為推動生產力的主引擎,然而數據顯示,美國在中國和東南亞的製造業依賴已在過去20年增加超過120%。與此同時,本土工廠關閉,小鎮青年失業,中產搬離城市,整個國家被推向一個“去實體經濟”的荒原。

 

教育體系也成為共謀鏈條的一環。大學學費在過去40年增長超過400%,卻並未帶來對應的就業機會提升。相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馴化成“高消費的個體化勞動者”,喪失批判與公共參與能力。

 

不是他們懶惰,而是這個國家早已掏空他們的未來。

 

曾經的美國,是製造業的燈塔,是自由市場的典範,是制度理性的象徵。

 

但如今,這個國家近乎被掏空:製造業空心化,真正的產業基地已轉移,留下的是虛胖的金融泡沫與倉儲中心;科技流失嚴重,核心研發轉移海外,AI、晶片、生物醫藥的命脈正一點點被外資吞噬;社會結構失衡,中產萎縮、兩極分化、青壯年“無工可打、無房可住、無夢可追”。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一種系統性崩解。

 

一切的背後,源自於一個致命的事實:這個國家已經不再為人民服務,而是被少數政商精英劫持。

 

 

 

川馬聯盟:兩個“異類”的不期而遇

 

在體制的潰敗中,總有些不甘沉默的身影。川普與馬斯克,便是這時代的異數。

 

川普,不是溫文爾雅的政客。他語言粗魯、行事極端、與主流媒體水火不容。但他之所以被擁護,不是因為“完美”,而是因為真實。他敢說:移民政策出了問題;他敢質疑:自由貿易是否真的惠及中產;他敢怒斥:華爾街讓工人家破人亡。

 

川普在2016年喊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不僅是競選口號,更是對被遺忘者的喚醒。Rust Belt(鏽帶)地區的工人、退伍軍人、小企業主成為他的鐵杆支持者。

 

馬斯克則用科技突破了精英資本主義的圍牆。他的SpaceX已將成本最昂貴的火箭發射成本下降超過60%,特斯拉更以電動化革命改變全球汽車格局。而他的“X平臺”則揭示出社交媒體背後的審查機制,一份由《Twitter Files》公開的檔顯示,多個政府機構曾直接介入平臺內容審查。

 

馬斯克,是另一種“叛徒”——科技界的野狐禪。他不依附華爾街,不靠政府補貼建帝國。特斯拉一度在破產邊緣掙扎,SpaceX也曾被全行業嘲笑,但他咬牙撐過了。他不只造車、造火箭,還公開挑戰矽谷的“政治正確”,收購X(前Twitter)後砍掉審查制度、揭露黑名單,點燃了自由派內部久違的爭論。

 

川與馬,一個來自地產界的粗獷政客,一個來自矽谷的創新反叛者,卻在共同質疑舊體制中,找到了精神的共鳴。

 

他們不完美,甚至時常失言,但卻代表著美國久違的“邊緣聲音”。他們不屬於舊體制,不受控於傳統秩序,他們背後,是一個被拋棄的中產階級、一個被排斥的青年群體、一個想要奪回命運的普通美國。

 

川馬聯盟的崛起,不是精英策劃的政治秀,而是一場來自底層社會的最後呼喊。川普是體制的“叛逆者”,馬斯克是資本圈的“異類”。

 

他們不是完人,卻擁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不屬於傳統精英俱樂部。他們不甘於成為傀儡,他們要挑戰體制的“禁區”:說真話,不怕得罪媒體;建真業,不靠壟斷發財;做真事,不為利益集團服務;他們代表的,是一種不再妥協的精神力量,是一種對虛偽政治與金融偽善的總清算。

 

這一次,人民不是等候恩賜,而是希望通過川馬聯盟,打破舊秩序的統治邏輯。

 

美國社會的基礎並非高樓與股市,而是那無數每月掙扎的藍領與中產。根據2022年美聯儲報告,近四成美國家庭在遭遇400美元緊急支出時無法應對。Walmart與Dollar Tree成了新中產的“生活中心”,這背後是消費降級與階層固化的現實。

 

同時,年輕人的意識也在覺醒。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青年政治調查,18至29歲美國青年中,有超過63%表示“不再信任美國政府能代表普通人利益”。Z世代與千禧一代,開始拒絕傳統的政治敘事,尋找新的價值秩序。

 

 

 

反抗舊秩序:不是革命,而是糾偏

 

川馬並不試圖徹底推翻國家體制。他們不是革命者,而是糾偏者。

他們所代表的,其實是對“權貴共謀”的否定。他們強調重建製造業、恢復本土就業、提升科技主權、削弱金融霸權。在本質上,是一次向“實業精神”回歸的嘗試。

 

他們的改革綱領背後,是一整套價值體系的鬥爭:是“為利潤而生”的市場主義,VS“為人民而建”的公義國家;是“華爾街優先”的利益邏輯,VS“底層優先”的人本倫理;是“虛擬繁榮”的紙上游戲,VS“實體產業”的百年根基。

 

他們要對抗的,不只是政黨,而是一整座被利益集團固化的金字塔系統。所以才說,這不是民主黨與其盟友主導的體系,並非真正的“左翼”,而是被精英文化與身份政治劫持後的虛構產物。他們以“多元”“包容”之名,築起高牆,用演算法與政治正確壓制異見。

 

根據2023年“新聞自由指數”,美國在全球排名已跌出前40,社交平臺的言論刪除比例飆升。科技巨頭正在重構現實認知,數據不是用來啟迪,而是用來操控。

 

你所看到的“國家運轉”,其實是資本與政治的深度纏繞。不是政策為民,而是政策為利。不是科技為人類,而是科技為股東。不是教育為覺醒,而是教育為馴化。權力與資本的共謀,正在掘美國的墳墓。

 

過去幾十年,“全球化”成了他們合法掠奪的藉口。工廠關了,股價漲了;崗位外包了,利潤提升了;民眾失業了,他們高喊“技術進步”。這不是自由市場,這是冷血的掠奪秩序。而大多數民眾,竟被教育系統與媒體灌輸成“這是時代的必然”。

 

 

 

失敗後果:不是退步而是崩塌

 

歷史從不原諒沉睡的文明。而這一次——川普與馬斯克聯手掀起的改革浪潮,可能是上帝留給美國的最後一線希望。如果這場改革失敗,美國將不僅失去全球領導地位,甚至可能步入制度性崩壞,滑向“南非式衰敗”。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對現實最冷靜的判斷。

 

南非的命運,是一面鏡子。20世紀的南非,工業體系完備,教育水準領先,甚至一度領先亞洲四小龍。但當種族政策崩潰後,體制無法調適新秩序、經濟再也無力創新、精英大批外逃,整個國家在數十年間就被腐敗與治安吞噬。

 

美國今天面臨的問題,不比南非輕:債務規模已突破GDP的130%,財政赤字逼近歷史極限;社會信任降至冰點,皮尤研究顯示,七成民眾對國會“極度不信任”;政治撕裂無可調和,兩黨惡鬥已超越政策分歧,成為族群與價值的全面對立;貨幣信用岌岌可危,美元霸權正遭多國“去美元化”圍攻,黃金與比特幣正成為民間替代資產。

 

南非曾是非洲最富裕的國家,有工業、有資本、有制度,但最終陷入了:腐敗氾濫;精英逃離;制度失靈;秩序崩壞。

 

美國正面臨同樣的前兆:貨幣濫發+債務不可控;治安惡化+階層仇恨拉高;精英內卷+人民覺醒滯後;政治極化+制度疲軟。

 

一旦川馬改革失敗,未來美國不是繼續緩慢衰退,而是會系統性坍塌。到那時,美元信用破裂,產業空轉,社會撕裂,文明倒退——那不再是“歷史的波動”,而是帝國的沉淪。

 

南非的困境,是制度失敗的鏡鑒。曾為非洲最富裕國家的南非,在種族衝突後沒能建立新的共識體制。數據顯示,其失業率長期保持在30%以上,暴力犯罪率全球前十,教育體系嚴重崩潰,基礎設施近乎癱瘓。

 

美國若繼續制度僵死,極有可能步入相同軌跡。根據美國國家統計局,2023年全美重大暴力犯罪率同比上升12%,三藩市、芝加哥、洛杉磯等城市出現大批“逃離潮”,中產移居海外比例創近十年新高。

 

如果這一次川馬聯盟的改革失敗,美國可能不再是緩慢衰退,而是進入不可逆轉的制度性崩壞階段。不是“民主黨贏了”,也不是“共和黨輸了”,而是人民失去了最後的議價權,國家變成了一具空殼,文明退回到了無法修復的斷層。

 

要真正自救,美國必須經歷一次“制度大清洗”。財政重建,削減債務泡沫,回歸實體經濟;教育覺醒,停止馴化性教育,恢復批判性學習;技術解放,打破科技巨頭壟斷,促進資訊透明;法治重建,重啟政治獨立與司法權威。

 

這是一次代價高昂但不可回避的改革。川馬聯盟或許不是完美的執行者,但他們代表了那道尚未熄滅的裂隙中,仍在呼吸的理想主義火苗。

 

那片陸地曾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宏大的實驗場。它承載著無數逃離舊制度者的希望,也喚起了全球無數青年對“自由”“平等”“機會”的渴望。在冷戰的廢墟上,它建立了現代世界秩序的中心,制定遊戲規則,引導技術與思想的浪潮。

 

但就在這曙光之後的短短幾十年間,美國,這艘時代巨輪,正緩緩駛入自身製造的暗礁之中。海風不再拂面,雷聲卻自四方而來: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外交,每一條裂縫都已清晰可見。而在更深的結構之下,一個不曾被選舉的幽影政府悄然布網,將共和國的神經系統緊緊捆縛。

 

 

 

為文明投票

 

如果說民主制度的精髓在於妥協與協商,那麼當妥協成為背叛、協商淪為懦弱時,制度便開始反噬其自身。川馬聯手,是一場來自底層、跨越黨派、撕裂虛偽的最後嘗試。 它不是終點,但可能是開始。 它不是奇跡,但可能是裂縫中的一道光。

 

美國政壇的極化已不是一種趨勢,而是系統性的崩解。在過去十年中,國會因預算僵局數次停擺,行政命令取代了立法共識,總統與國會彼此抵牾,聯邦與州府矛盾頻發。每一次選舉都不再是政見之爭,而是文明之戰,仿佛對手若勝,國家便不復存在,好像再無法為這個文明書寫救贖的篇章。

 

極端主義趁虛而入,社交媒體將情緒與仇恨發酵為現實的暴力與排他。2021年國會山的衝擊,撕開了民主神話的面紗:政權交接不再是儀式,而是博弈;選票不再是信任的託付,而是陣營的呼喊。

 

而制度的本源——對話與信任——正在一寸寸地被腐蝕。

 

這一切的根源,不在“誰當總統”,而在制度的全面病變。在於將人民邊緣化的“全球化騙局”,在於教育灌輸而非啟蒙,在於媒體製造共識,而非傳播真相。

 

美國全社會需要一種深層的精神祈願——期望這個國家能從功利主義中掙脫,從消費至上的泡沫裏醒來,重新面對一個更高維度的價值重建。然後進行徹底的結構性調整,從貨幣制度到財政邏輯,從教育政策到技術投資,從司法獨立到輿論機制。不是“再選一次好總統”就能解決,而是重構社會共識、政治契約與國家使命。

 

在金融學中,有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坍塌方式,名為“結構性赤字”,即開支恒大於收入,赤字恒常化,最終債務滾雪球般壓垮國家信用。美國,正行走在這條道路上。

 

2024年,美國國債突破35萬億美元,財政赤字超過1.7萬億。每一個出生的嬰兒,都肩負著1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債務”。而“債務上限”這個本應用來防範財政失控的機制,如今已成為政治勒索的工具,被一再調高、一再破例。

 

支出失控背後,是一套被操縱的政治生態。軍工複合體年年攫取巨額預算,醫保體系被制藥集團與保險公司綁架,教育撥款被不斷邊緣化。納稅人的血汗,被制度性的漏洞吸幹,而真正的受益者卻是掌控了政策制定的財團與既得利益圈層。

 

這不是慷慨,而是透支;不是發展,而是失序。

 

這不是一場“粉絲化”的對決,不是簡單的“支持川普”或“膜拜馬斯克”,而是一場對這個時代燈塔本質問題的嚴肅凝視。當機會之門關閉,信任也將消失;而當信任消失,社會將走向冷酷與分裂。

 

一邊,是持續滑向權貴控制、貧富極化、民眾失語的舊體制;另一邊,是尚未成形卻值得期待的、以人民為核心的新秩序。川馬聯盟,或許不是答案,但它至少打破了沉默。

 

美國的新一代他們渴望一個不被犧牲的未來,他們拒絕被當作系統誤差,他們希望,在大廈將傾時,黎明仍可抵達。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