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由「唯識學」談佛教的教義
來源:蔡昆凌博士 | 記者/作家:蔡昆凌博士 | 發佈時間 :2025-04-17 | 31 次瀏覽: | 分享到:




在佛陀在世期間,佛陀對於「戒」與「法」有明確的闡述,而後佛教傳至東土,佛教盛行開示延伸其教義;根據長期對宗教研究的筆者,以近來普羅大眾常談的「唯識學」作一個深入的闡釋如下:

 

「唯識學」將心識分為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殊不知在人類心靈深處雖然存著「意念」即「潛意識」,而「八識」是研究東方文化與佛學最基本的元素,分別為:

 

有、眼識,了別色塵;二、耳識:了別聲塵;三、鼻識:了別香臭;四、舌識:了別滋味;五、身識,了別痛、癢、寒、熱等觸覺;第六、意識:意識有思惟、了別的能力,而前五識如果沒有經過第六意識的思惟亦即科學所說的編碼(encode)則就不會執取或排拒,更不會因此而生起貪瞋痴等; 第七、末那識,此識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在六識造作之業後,留下全部傳到第八阿賴耶識之中,以上就是「八識」

 

然,第八阿賴耶識不能分辨好壞,凡是第七末那識傳來的訊息,第八阿賴耶識都毫無分別地接受,八識各有職司,如:第六識「心」順著「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解義(decode);當前六識造下種種善惡業後就由「第七識」傳送給「第八識」,第八識把人所造的所有善惡業累積起來;所第八識亦即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識。

 

人完成一生的旅程後,其眼耳鼻舌身皆不發生作用,要到「識」的階段才會離去;而再入世時,第八阿賴耶識也是首先去的。

 

綜上,第八識-阿賴耶識貫穿了過去、現在、未來,藉著它,三世的生命因此生生不息、循環不已,只要播下什麼種子,就會結什麼果,因此,佛教主張每個個體都可以是自己的的操控者,佛在世說法主要還是要身體力行與親自去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然通過「八識」後,亦即經過「編碼」「解碼」,自己體認所發出去的訊息是對錯就端看自己對「八識」的認知與對佛學參悟的深廣而定!

 

(於白河碧雲寺著)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