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佛教的信仰人口約800萬人,佔2300萬人口的35%,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與台灣民間信仰及其他新興宗教有相當重疊的情況,因此在台灣儒道開始融合形成了一種儒道合一的概念將繼續進行,而碧雲寺是台灣最具代表的儒道合一的典範!
事實上,蔡博士認為台灣有多達80%的人口信奉某種形式,也摻雜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傳統台灣民間信仰或台灣宗教,因為台灣是海島,融合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與海口王爺跟媽祖文化集大成的一個多元宗教信仰的自主與自由社會,這是世界罕見的,特別是讓佛教從出世走向入世的當代佛教新趨勢的形成。
過去,佛教讓人誤解是出家人追求出世解脫或逃避現實的宗教;然信仰佛教是否意味著對將世間萬事採取消極且漠然態度嗎? 大安區否定的!
也因為世俗認為:除了出家為僧外,佛教較難能對在家人的俗世日常生活扮演生活導引的功能,因此人們若認定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就很容易產生自我迷思的困惑與所謂不知道自己是在修什麼?做什麼?最後以科學來說就是產生精神障礙了!
蔡昆凌博士引用西方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對世界諸宗教的考察,其認為發源於印度的原始佛教為就是要「逃離現世」,與儒教「順應現世」的性格形成強烈對比!
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現在的佛教無論在歷史傳播與演進的過程,或是在當代世界的新興發展趨勢都存在著多原化的趨勢,並對現代性情境有著積極且多元的入世因應或介入之道。
舉例以盛行於東南亞之南傳佛教國家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就關注佛教價值如何參與社會、介入社會的不同議題,某些入世佛教案例甚至還具備公共性格與政治角色,構成左翼佛教徒的特殊性;而日本新興佛教團體國際創價學會(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的全球化傳布、佛教人道主義與全球公民的入世特徵,亦是當代佛教走入世界的當代一個非常重要典範例子的表徵。
蔡昆凌博士認為:當亞洲佛教走向入世實踐的全球化脈絡下,台灣的人間佛教也是當代佛教走向入世的重要一環,其間包含開展人間佛教的重要佛教領導人物都倡導佛教要回到人間、與社會密切接軌,更證明了是台灣重要的佛教入世化案例。
綜上,作者以《華嚴經》為例,如要修這部法藏就要先了解佛教的基本教義,亦即-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就在人間;祂並沒有說要誦念即得法或功德,這也是是東方現在佛教最大的迷思與價值差;蔡昆凌博士指出:藉由藝術弘法如佛教推動人間佛教就是透過藝術教育等多元化的方式,把佛法慈悲與智慧的核心思想轉化爲每一個人心靈的重思才是了佛真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