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臨帖是必要途徑。康有為說:“學書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以得其性情也”。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為楷模,進行摹仿、練習,最終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體、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和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1)對臨法。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對照著寫,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習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臨帖要力求精到。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
(2)指臨法。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休息時.在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被古代書法家廣泛採納,王羲之有磨破衣服的佳話、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都成了美談,廣為傳頌。
(3)心臨法。在腦海裡設想書桌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然後在腦海裡有對範字進行“演習”或“放影”,起到加深記憶的作用。在平常的休息、閒暇之餘,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效果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劃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等學習者有一定臨寫基本功後可試用。
(5)創作臨習法。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的。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于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需要和大家共勉:
一、學習書法者,臨帖要先把選好的法帖臨好,以後再臨習其他法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臨帖時要態度老實,以臨准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于範字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二、臨帖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
三、要終身臨帖。即便是在書法上小有成就了,也一定不要自滿,要堅持臨帖。明末清初大書法家王鐸當時已經蜚聲書壇了,還自定日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他的一生,臨帖眾多,孜孜不倦地臨寫《集王聖教序》、《淳化閣帖》及米芾墨蹟等,幾十年間,反復琢磨,深入傳統,秉承“如燈取影,不失毫髮”的執著,鍛煉出無與倫比的用筆能力。
四,在文化風格和氣韻上,則不能光靠臨摹加以解決了,而是需要進行書法之外的文化修養的提升。這就涉及到字外功的問題,比如繪畫、攝影、音樂、國學知識等。除此之外,還應該瞭解與臨習的書法作品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比如《祭侄文稿》背後顏真卿一家如何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事情。
總之,書法臨摹是書法學習必經之路,需要我們下足功夫去學習,而文化背景知識則需要我們去廣泛涉獵,尤其是和書法作品相關的文史知識、美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