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瞿建波,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袁隆平叢書主編。
徜徉於山水詩畫間的洞庭:《水入洞庭天正闊》中的藝術交響
在 2025 年新春的時光裡,虢筱非先生的《水入洞庭天正闊》如同一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我的視野。這本裝幀精美的著作,因湖南文壇眾多名家的點贊而熠熠生輝。身為媒體人的筱非先生,在書畫篆刻、詩詞、散文、遊記等多個領域均展現出卓越才情,使得這本書成為一部集詩、文、畫於一體的藝術瑰寶。

新書《水入洞庭天正闊》
時空交錯:體悟歷史與現實的交融
筱非先生憑藉文字與畫作,巧妙地搭建起歷史與現實對話的橋樑。他筆下的洞庭湖,早已超越單純的地理意義,成為承載無數歷史記憶與文化夢想的精神座標。洞庭湖畔,處處留存著文人故事、先人足跡與名人故居。從滄港鎮屈原廟的肅穆,到柳莊左宗棠故居的莊重;從營田鎮嶽飛鎮壓楊麼起義的風雲往事,到赤山島楊閣老追剿李自成的悲壯傳說;從杜甫登磊石山的千古浩歎,到坡頭鎮陳家灣村帥孟奇故居的質樸情懷……筱非先生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鮮活。在《水入洞庭天正闊》《就中難別是湖邊》等篇章裡,筱非先生描繪出洞庭湖秋夜的寧靜美麗,畫作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仿佛將讀者帶回到千年前的洞庭之畔。然而,筆鋒一轉,他又將視角拉回現代,展現當代人在洞庭湖畔的生活與思考。這種時空的交錯,豐富了作品的內涵,讓讀者深切體悟到歷史與現實的交融。

東風莫遣柳條青
藝術哲思:探尋生命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這部作品不僅是詩畫的交融、時空的對話,更蘊含著對生命與自然的深刻哲思。筱非先生的詩文與畫作中,洋溢著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以及對生命意義的不懈探尋。在《江湖走廊且安詳》中,筱非先生以“洞庭湖由小變大,由大變小,荊江來水脫不了重要幹係”開篇,引領讀者一路領略沅水、澧水、涔水的風光,描繪出洞庭湖畔春天的蓬勃生機。畫作裡,遠處的渡船、嫩綠的柳枝、湖洲戲水的水牛,無一不展現大自然的盎然活力。但筱非先生並未淺嘗輒止,而是透過自然景物,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宣導人類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種哲思,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意義,引發讀者對生命與自然的強烈共鳴。

默耘
傳承創新:奏響傳統與現代交匯的樂章
《水入洞庭天正闊》在藝術上不僅傳承傳統,更在傳承中大膽創新。筱非先生的詩文和畫作,深深紮根于傳統中國文化的土壤,又巧妙融入現代藝術元素,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在《江湖交匯磊石山》裡,筱非先生引用《水經•湘水注》的記載,描繪出洞庭湖磊石山原是突出于煙波中的一浮山美景。其畫作中,洞庭湖若隱若現,磊石山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但他並未受限於傳統表現手法,而是融入現代藝術元素,讓畫面更具層次感與立體感。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不僅增添作品的藝術魅力,更彰顯筱非先生在藝術創作中的創新精神。

惠我無疆
詩畫交融:開啟藝術的雙重境界
《水入洞庭天正闊》的最迷人處,莫過於詩與畫的完美交融。正文每篇文章以一行七言絕句作為標題,仿佛一串靈動的音符,奏響了一幀幀精美圖畫的序曲。這一獨特構思,宛如在讀者眼前展開一幅以文字為經緯的藝術長卷。這些圖畫絕非尋常插圖,而是與散文遊記緊密相連,共同構築起一個充滿詩意的藝術天地。 筱非先生的畫作,既有傳統中國畫的典雅韻味,又融入現代藝術的靈動元素。他的筆觸細膩入微,色彩柔和舒緩,畫面中彌漫著一種寧靜而悠遠的氣息。這種氣息與他的詩文相得益彰,使讀者在閱讀時,既能領略文字的深邃力量,又能憑藉畫面進入更為廣袤的藝術空間。誠如李躍龍所言:“文字遊走天地之間,文字不能表達的地方,藝術可以抵達,藝術不能表達的地方,靈魂可以抵達。”在筱非先生的作品中,詩畫互為補充,共同抵達靈魂的深處。

慣是梅田湖垸住
藝術共鳴:搭建讀者與作者的心靈之橋
這本書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讀者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載體。筱非先生通過詩文和畫作,向讀者傳遞他對自然、生命、歷史的思考與感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深切感受到藝術的強大力量。筱非先生以腳步丈量洞庭湖的每一寸堤垸,他的文字如潺潺流水,帶領讀者領略美景、品嘗美食,關注湖的治理與保護。他更進一步思考生命的短暫與永恆。這種深度思考不僅讓作品意義深遠,更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水入洞庭天正闊》宛如一處寧靜的心靈棲息地。它以詩畫交融之美、時空交錯之妙、藝術哲思之深、傳承創新之新,讓我們在藝術的海洋中,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盡情領略生命的美好與自然的魅力,沉浸於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