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逛台北國際書展有感
來源:葉蕾(馬華作家) | 記者/作家:葉蕾(馬華作家) | 發佈時間 :2025-02-17 | 15 次瀏覽: | 分享到:




馬來亞共產黨,在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記憶中,是一個遙遠而又真實的存在。他們存在於長輩的談論中、私藏的被封禁政治書刊,以及過去日常見諸報端上馬共游擊隊與政府軍交火的消息。


最早在新加坡可以閱讀到與馬共有關的書籍,是1989年報界前輩韓山元與李永樂博士合寫的《馬共秘聞》;後來也對聯經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留台馬華作家黃錦樹(和我同齡、同樣來自柔佛)的《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產生濃厚的興趣。


去年,從副刊組同事陳宇昕的介紹中,才認識到1976年從新加坡潛入馬來西亞森林加入馬共游擊隊、直到1989年走出森林的傳奇作家海凡(辛羽)經歷,買了他的小說《雨林的背影》、《落香》來閱讀,希望瞭解馬共游擊隊當年在馬泰邊境森林中革命鬥爭的實際情況。


這次相隔二十多年再次來逛台北國際書展,其中一個動念,就是為了海凡老師的講座《雨林與都市》(劉克襄主持、楊宗翰與談)。


2月3日進入酷航機艙準備飛來台北,才發現鄰座就是海凡老師,而坐前排的竟是林韋地醫生和夫人!原想利用4小時45分鐘的飛行時間來完成去年11月在台北與夏瀛洲將軍等進行口述歷史錄音輸入工作,乾脆擱置抓住機會一路跟海凡老師聊他當年決定加入馬共的心路歷程,也跟韋地再敲定拙作《從「中國人」到「臺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今年出增訂版的細節。


昨天下午在講座上,劉克襄老師問到海凡的作品與另兩位馬華作家(張貴興、黃錦樹)作品中的馬共書寫有甚麼不同?海凡指出,馬共是個邊緣化的議題,但在新馬歷史中卻不可被忽略。1976年他「上山」進入雨林,是在參與一場時間很長的社會抗爭,他和張、黃以此作為背景,書寫的題材也一樣,不同在於他以過來人的身份通過現實主義手法來呈現這段人生經歷;張、黃則以現代主義的手法來書寫馬共。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楊宗翰以讀者的視角指出,對海凡印象最深刻的是:1976年毛澤東去世,海凡面對革命形勢可能發生轉折,仍選擇走進森林加入馬共游擊隊,可見他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海凡說,他清楚記得毛澤東在1976年9月9日去世,這一天他正從新加坡搭火車到吉隆坡,見報童喊號外,就買了一份來看;回到旅社,面對革命可能來到歷史轉折點而流淚,但還是選擇「上山」,不知道一切是否都是命中注定?


後來聽海凡老師介紹他以12種動物寫成12則故事,例如報仇和報恩的大象,以及明知危險仍為了尋找自己的孩子而陷入險境的母熊;聽他娓娓道來,竟讓我眼眶泛紅,決定再買《野徑》來讀給小女兒作為睡前的故事。


#海凡辛羽

#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