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今天醒得早,夜裡竟然夢到大風車,一身的冷汗。雖然與丈夫早有協定,不再提及彼此的生日,但今年的這個生日卻有些不尋常,因為我終於活到了母親去世時的年紀。
57歲,一個普通的數字,很多年卻都不敢想。在我的記憶裡,媽媽似乎老早就花白了頭髮,感覺她已經活了很久。現在才忽然明白,57歲的母親走的時候原來就是我今天的樣子!
開窗凝望,悲從心來。想起了自己50歲那年,孩子才剛剛長大,歲月竟已半百。女人的年華真是短,最好的生命給了孩子,給了家庭,等到可以煥發自己,卻發現徐娘已老。那是2012年,網上流傳的是一個叫于娟的女孩寫下的抗癌日記,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寫到:“活著,就是王道!”心痛和恐懼立刻就擊中了我。
50歲生日的那天,正好走到洛陽的龍門石窟,仰望盧舍那大佛,慈悲低垂的臉,大唐盛世的繁華早已不再,眼前是一層層風雨斑駁的滄桑。不禁自我感歎,生命的進程亦如斷崖,哪怕昨天還是49歲,心裡的感覺就完全不同。50歲的這個門檻來得迅雷不及掩耳,頓時有些慌亂:我是真的要奔向60了嗎?旅途中聽到一曲刀郎的《西海情歌》,搞得淚流滿面,怎麼我的心還能像少女般脆弱傷感?
早上起來仔細看鏡子,臉上並未縱橫交錯,眼睛裡依然有青春的火焰。由此我明白,世上所有的人其實都不相信自己的年齡,他們的心理都遠遠比自己的身體年輕。就像我那早逝的母親,去世的前一年還想穿那種婚宴上的紅緞子棉襖。
從前的我向來不忌諱年齡,有朋友曾好心提醒:“別暴露自己的出生年月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老之將至,童年的故事就在昨天,上大學時我是班上最小的少年。然而,到了2019,不敢不相信,那個可怕的“老”字已經來到身邊。
開春時整理衣物,好多的新衣還沒有摘下牌子就忽然不能穿了,不是尺寸,是因為太年輕的色調。打開抽屜,裡面還攢著好多心愛的發帶,可惜歲月早已消融掉我濃密的長髮,那些捨不得丟掉的綢帶,就像落寞的花兒在暗夜裡為我悄悄地祭奠。
很多事好像都來不及,準備了10年的靈感筆記,還沒等我寫成長篇,世界已經變成了毫無耐心的碎片閱讀。念念不忘著舊日的情感,哪想到日本的機器情人卻已供不應求。人類在加速度地滾滾向前,每個人的生命腳步都走得踉踉蹌蹌。說什麼中年人要做減法,眼前的資訊爆炸震得男女老少每天頭痛欲裂。
一直就誤解了那句“五十知天命”,其實是知道了自己什麼不能做,也是為了讓自己解脫,不再以成敗論英雄。與其說“知天命”,不如說是與自己曾經的“夢想”做個了斷,那些少年的煩惱、青年的衝動、中年的不甘,從此都已消減。
關於中年,王朔有一段話:“中年是一道清茶。在觥籌之後,人散夜闌之時,一半妥協,一半堅守,兩邊都讓一小步。妥協就成了從容,堅守就成了雅致。從容多了,就會豁達溫存的體會一下怨恨之間的不舍以及市井裡不精緻卻扎實親切的活法。”由此才想到了“中年”的許多“好”,不會再捂著被子用眼淚療傷,不再火急火燎擔心著孩子放學沒人接,不再為粗心的丈夫忘記放下衛生間的馬桶蓋而氣憤難平,不再為職場的拼殺夜裡熬紅了眼。生命裡的“自由”終於來了,這樣的“自由”也只有中年才配擁有。
感念日本有位百歲佛學大師,他把五十歲當作人生的“折返點”,認為折返後的下一段才是人生的真自我、真價值。王鼎鈞先生有句老話:“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容貌的青春不在,但自由的青春才真正開始。英國作家莫里斯在《人老了是什麼感覺》裡就說:“我喜歡年老,它給了我自由。”
人過中年,不僅可以做時間的朋友,甚至還修來了可以犯點兒小錯的權利。真心打算從明天起,早上不接電話一覺睡到自然醒,先讚美勤勞的五臟六腑陪伴了自己這麼久,再讚美屋裡屋外的花花草草。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而不是那些必看的書。午餐時收起減肥秤,來一盤香辣的臭豆腐,再吃香甜的點心。飯後上網看一部好電影,靈感來了,再寫一篇自己最想寫的故事。晚飯時叫來弟妹吃羊肉泡饃,夜裡再跟父親煲一鍋電話粥。別再相信什麼來日方長,想做的事趕緊去做,比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近來夜裡多夢,醒來還在遨遊,想了半天才確定自己還在人間。感歎地球在宇宙間竟然如此微小,我們的肉體更不足道。所謂好的“中年”,應該是低成本的慈悲人生,不再要物質的積累,卻能求靈魂上的圓滿,有人在乎,有人守候,有人懂得,每日收藏起生命裡最美的緣。
人的一生算起來最多只有三萬天,有人說它是個遺忘的過程,有人說它是個遺憾的過程,還有人說它是告別的旅程。真正的生命之旅其實是我們每天用自己的酸甜苦辣往記憶的銀行裡存錢,所謂赤條條來赤條條去,能跟著靈魂永遠帶走的財富,就只有那些寶貴的生命體驗。
真的不想老,但也不怕老。中年的面對,是相信物質不滅。又想起了那年清明,忘了給母親燒紙,晚上母親就來到了夢中,畫面裡清清楚楚,她是遠遊歸來的樣子,臉上有盈盈的笑意,深情地看我一眼,就又去了遠方。從此我相信了靈魂,也相信了多維的宇宙。
美國有個科學家叫Robert·Lanza,他撰文指出: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會穿進不同的宇宙。所謂的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只是我們人類意識的工具。人的意識不會死亡,這就是靈魂。我們的人類,剛剛聽到十萬年前的引力波,我們對宇宙的認知還差得太遠。
窗外陣雨初歇,空中赫然一道彩虹,橫跨在深不可測的蒼穹。肉體的生命雖短,但靈魂的存在會更久遠,我們的那些愛,那些思念,都將在遠方代代傳遞。即便生命走到了盡頭,它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或許,那是一種更自由喜樂的存在。如此一想,老之又何懼?
【作者簡介】
陳瑞琳,當代北美著名作家,海外文學評論家。她13歲發表小說,15歲考入西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出國前任教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1992年赴美,自己辦報紙,開書店,辦雜誌,做電臺節目,曾任美國休士頓《新華人報》社長,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會長,現任美國休士頓王朝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北美中文作家協會副會長,並兼任世界華人週刊執行總編輯和國內多所大學特聘教授。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家住墨西哥灣》《他鄉望月》《去義大利》以及《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散論》《海外星星數不清--陳瑞琳文學評論選》等多部散文集及評論專著,編著有《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說精選述評》及《當代海外作家精品選讀》等。其散文作品入選《20世紀名家經典海外遊記》、《百年中國經典散文》等書。多次榮獲海內外文學創作及評論界大獎,被譽為當代海外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的開拓者。
近30年來,陳瑞琳一直在文學海洋暢遊,她把好書當作人類靈魂的家園。如今,她把自己看到的好書,包括暢銷書、獲獎書、勵志書,以及海內外好的作家作品,推介給渴望精神滋養的聽眾朋友們。在“瑞琳讀書”節目中,她會跟隨時代的腳步,為聽眾朋友提供最有價值的高端精神營養大餐。
2025-02-21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4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主辦「2025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精彩演出
2025-02-13
最 新 資 訊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