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名為楊海峰。雖身處大洋彼岸,但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我始終相信,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與互鑒能為世界帶來更多光明。今日冒昧致信,是希望以中華傳統文化中傳承數千年的“中庸之道”為紐帶,與您分享一些淺見,祈願為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略盡綿力。
中庸之思:以“致中和”觀天下
中華文明推崇“中庸”並非折中妥協,而是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的境界。古人所言“中和”,是主張在差異中尋求平衡,在矛盾中創造共生,如同陰陽相濟、山水相依。春秋戰國時,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孔子提出“和為貴”,皆是以超越對抗的智慧化解紛爭。當今世界多元並存,各國如星河中的璀璨星辰,唯有彼此輝映方能成就浩瀚夜空。
當下之困:單刃劍傷及執劍者
特朗普執政以來推行“美國優先”政策,退出《巴黎協定》《伊核協議》等國際框架,對多國加征關稅,此舉雖意在維護本國利益,卻似持利刃劈浪——浪雖暫分,終將反湧。歷史早已證明:以鄰為壑的貿易壁壘曾加劇20世紀經濟危機,強權干預他國內政亦在多國釀成持久動盪。全球化時代,供應鏈如人體經絡,一處滯塞則周身不暢。2020年疫情中醫療物資的跨國斷供、晶片荒引發的全球產業震盪,無不警示我們:孤立主義或許能解一時之渴,卻終將令所有人共陷荒漠。
中庸之諫:執兩用中,共築虹橋
中華文化中的“執兩用中”智慧,或可為今日之困提供啟示:
1. 經貿往來:以“義利相濟”代“零和博弈”
《鹽鐵論》有雲:“交幣通商,所以共利也。” 戰國時期趙國以“胡服騎射”打破華夷之隔,終成強邦;唐宋“海上絲綢之路”讓中國瓷器與阿拉伯香料共載一船,成就雙贏。今日若能將關稅壁壘轉化為規則對話,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數字貿易等領域建立公平框架,或可讓太平洋兩岸共用繁榮之舟。
2. 國際責任:以“和而不同”塑新型領導力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美國作為超級大國,若能以“舵手”而非“獨行者”姿態回歸多邊體系——在氣候變化領域重啟《巴黎協定》對話,在核安全議題上構建包容性談判機制——這種“智者求同”的胸懷,將比“強者稱霸”的姿態更能贏得歷史銘記。
3. 文明對話:以“己欲達而達人”解信任危機
孟子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當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今日何妨以文化年、聯合科研等專案重構互信?若能在NASA與嫦娥工程間架設資料共用之橋,在好萊塢大片與中華典籍間展開文明對談,誤解的堅冰自會消融于智慧的暖流。
結語:青山一道同雲雨
特朗普總統閣下,您曾在著作中寫道:“交易的藝術在於把握時機。” 此刻,歷史的鐘擺正指向人類文明的關鍵節點——是築牆還是鋪路?是獨行還是共濟?王陽明有詩雲:“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相信以您的智慧,定能領會“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深意。
祈願太平洋上空的鷗鳥,永遠翱翔于和平與繁榮的蒼穹之下。
世界和平義工:楊海峰
二零二五年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