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海峽觀論》台灣海底電纜受損:灰色地帶與法律空隙的啟示
來源: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 記者/作家: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 發佈時間 :2025-01-08 | 24 次瀏覽: | 分享到:




近期台灣基隆港外,發生國際海底通信電纜損壞事件,再次提醒世人,台灣在地緣政治中的脆弱性與兩岸的法律問題。儘管損害表面上由中國大陸籍貨輪「順興39號」的拖錨行為所致,但背後的地緣政治意涵與法律應對不足更值得深思。


根據初步調查,涉事貨輪雖掛喀麥隆旗,但實際為香港註冊公司所有,並由大陸公民掌控。這不禁使人聯想,大陸可能在加強對台灣的「灰色地帶」壓力。近年來,北京頻繁運用模糊不清的手段,從軍機擾台到海域巡邏,再到此次通信基礎設施受損,逐步侵蝕台灣的安全與國際連結。


而北京的《海警法》,賦予其海警在主張海域內執法與使用武力的權力,在此次事件的發生地點,亦可能被大陸視為「管轄範圍」。如果未來北京以此為藉口,阻撓修復或調查行動,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執法與話語權勢必更加受限。


在此次事件,也顯露出台灣相關法律在專屬經濟區(EEZ)內的執法權力有限。依據《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雖賦予台灣在EEZ內調查與處理事件的權力,但對於國際船隻的強制措施仍受限於國際法。海巡署雖已追蹤到順興39號的行為,但無法登船檢查,反映出台灣在法律與執法實踐中的弱勢地位。


此外,《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及其施行細則,對涉陸企業的管控有限,特別是涉及香港背景的公司。這讓大陸可能透過香港的特殊地位繞過台灣法規,進一步對台灣施壓。


加上台灣的國際地位,限制跨國調查的效率。此次事件中,台灣需請求韓國協助調查,而非直接對涉事船隻採取行動,反映出台灣在國際法框架下的孤立困境。如果北京在事件中向相關國家施壓,台灣的調查與修復行動恐受更大阻礙。


海底電纜是台灣連接世界的生命線,其重要性不亞於任何戰略資產。事件發生後,台灣雖啟動緊急備援機制,迅速恢復通信服務,但仍暴露出對基礎設施保護的不足。


首先,現行法律缺乏針對海底電纜的保護條款,應迅速修訂《專屬經濟海域法》,增列相關規範,將電纜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其次,應強化監控技術,建置海底電纜的即時監測系統,以降低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風險。


此次海底電纜受損事件,雖然尚未證實與北京直接相關,但其背後的法律安全問題,卻為台灣敲響警鐘。作為一個被孤立的民主國家,台灣需要未雨綢繆,強化自身法制與國際合作,才能在灰色地帶行動與地緣政治壓力中站穩腳步。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