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閒的一天,我當起清道夫,翻動多年未清理的書櫃,櫃子雖有層玻璃遮隔,輕微的灰塵還是從隙縫裡鑽入,輔蓋了一層灰。我捧出一疊書,不小心將一本書掉落地上,拾起書來是一本菲華女作家黃碧蘭(亞藍)的著作。
書頁略有發黃,隨意翻翻,字字泛起我記憶中的她。她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幾乎過著不平凡的人生,為家庭子女奔波,身為推銷員(Ahente)應付顧客的艱辛遭遇,和投入文藝界的精力。
多才多藝的亞藍,憑著勤奮不懈和一張伶俐的口才,招徠許多廠商給她承印,從此改善了窘迫的家境,生活的優渥,賞她時間發揮寫作智能。
認識亞藍是在八十年代,在聖公會中學的校門外,當時我們都是送孩子上學的媽媽,一群婆婆媽媽相聚難免會寒暄問候,久了就成為朋友,話題中知道她貧乏的家庭狀況。亞藍因愛情至上嫁給了一位“遊歷字”的丈夫,婚後雖過上安穩的日子,但世事無常,她先生生意倒閉,一蹶不振。她不得不扛起一家的生計,四兒女在拮据中長大。於是,我帶她去見我先夫王國棟,看有什麼工作給她做。他倆一見如故,談商論文,國棟鼓勵她去招印刷生意,需要工作的亞藍緊抓機會,生疏地當起印刷推銷員。
推銷員得靠勤勞和耐心去經營,好在她有言談之能力,妙語如珠,爭取了許多客戶,意志堅強的她,勇於向命運挑戰,她經過種種的磨練和考驗,成為一名出色的推銷員。她剛上路是用走路,坐吉普車、坐計程車,忍受搭公車的擁擠和異味,更難耐的是看人面色強笑顏。她忠於職業,終於熬出頭,闖出一片天來,生活轉善,開起轎車帶路謀生。
她的成功是努力所得,國棟或許是她的貴人,在她困難的時候指示一條路徑扶她一把。我們的家成了她的心靈寄託處,有挫折有委屈來訴苦來解脫,杯杯咖啡暫解千愁。
國棟欣賞亞藍談吐風生,鼓勵她從事寫作,本是書癡的她,燃起了對文藝的熱情,創作了篇篇好文章。她的一篇散文“家書”曾獲台灣中華日報主辦之“梁實秋散文徵文比賽”佳作獎,台灣報刊常刊登她的作品,她成為菲華文壇優秀作家。
八十年代,寒舍與辦公室是耕園同仁聚居地,咖啡香、啤酒香、書香裊裊繚繞,談詩論文,談天說地,是亞藍最快樂的時光。當時耕園週刊的主編是陳奉輝,亞藍與我是協助設計插圖和美化版面。耕園的圖騰(logo),除了有一張是名畫家洪救國設計的,其餘的都是亞藍的精心傑作,有四方的,直的,圓的,以方便排版時的需要,每個logo設一致的圖案,握著一把筆的拳手,從這可見亞藍在設計上的用心。
亞藍孩提時代,住在一個大雜院名叫“牛車坊”,雜院人多口雜,家家都有一段故事,她接觸到的儘是中下層的小人物。她十二歲,就得替父親跑銀行,替父親向親友掉換支票,幫母親做家務,她小小年紀就懂米價,也知道按月得交房租,就因為是父親的跑腿,上學常常遲到,老師在她的品行上打下了丁等;也因為得幫母親做家務,影響到學業,每一學期的結業都免強及格,不過,她在繪畫、書法、壁報上很有成就,比賽常得勝。
亞藍身處的環境和出外謀生的經歷,她把所遭遇到的情景,將隱藏心中的感受筆述下來,寫出篇篇精釆感人的文章,她的作品看不到風花雪月的美麗辭藻,居多是取材於艱辛的生活寫照,富有本土僑民的生活記載,她赤誠不輟的筆耕,譜寫了她的“亞藍作品選集”流傳文壇。
亞藍罹患絕症往生,她不抽煙,不喝酒,致病的因素也許是她經年累月的勞累、生活的壓力、情緒的煩燥而積勞成疾。頂可惜的是,她快享受清福的時侯卻抱病告別人世,她彌留時她的書正在編纂印刷中,沒看到自已的書出版和發行是她的遺憾。
貧困的家境使亞藍無法實現成為專業畫家夢,環境逼她成為職業女性,她的人生經驗給了她豐富的寫作題材,讓她一頭栽進寫作裏,執著至死方休。
202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