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台灣將面臨的一大問題抑鬱症與憂鬱症
來源:南華報 | 記者/作家:蔡昆凌 博士 | 發佈時間 :2024-09-05 | 67 次瀏覽: | 分享到:


在台灣「憂鬱症」是醫學診斷的專有名詞;而抑鬱症則被使用在其他國家。 抑鬱症即是台灣醫學診斷上說的憂鬱症,抑鬱是憂鬱症中最典型的狀態,所謂的抑代表「壓抑」、鬱則是代表不開心、不快樂。原因為外在與內在生活方式忽然改變,無法急速適應的一種心理抗衡表現,作者不認為是「疾病」而是「調適情緒」的激素反應。也因為憂鬱症是我們生活中常忽視的問題,許多人因為自我因素不敢去面對自己有精神疾病。作者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提出:憂鬱症、抑鬱症、躁鬱症是門診常遇到的3種精神疾病,那其差別是什麼?



ㄧ、憂鬱症(抑鬱症)是什麼?憂鬱症、抑鬱症、躁鬱症差在哪裡?


在台灣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每年逐漸增加中,依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分析,2020年台灣民眾因精神疾患就醫人數約300餘萬又以女性居多(約170萬人),其中也隱藏著不少黑數(就是不知道自己生病,或是知道自己生病但不願意就診的民眾)。可見憂鬱症會是一個未來將快速上升的趨勢


基此,作者一直強調:憂鬱症初期是情緒障礙失調的一種表現;會出現嚴重的情緒低落,並且對生活中各方面事物感到沒興趣;而這種情緒低落往往超出了正常的情感波動範圍,如無疏通會進而影響到個人與他人。「抑鬱成疾」是對於上述狀態的形容詞,所以在罹患憂鬱症時也有人會形容自己很「抑鬱」或「鬱卒」。因此,抑鬱症為何在台灣醫學診斷上說的憂鬱症,抑鬱是憂鬱症中最典型的狀態,所謂的「抑」代表壓抑;而「鬱」則是代表不開心、不快樂。


憂鬱症患者初期過程可能感到極度沮喪、失去興趣、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價值感下降,最後甚至有自我無法控制、離家、失蹤甚至可能有自殺念頭或企圖,也就是「邊緣人特質。」



持續性憂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PDD):


持續性憂鬱症又稱為輕鬱症,通常持續兩年以上,症狀可能落在輕微至中度,但會持續存在,包括悲傷、失去興趣、自我價值感下降、睡眠和食慾變化等的特徵。


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


重鬱症屬於症狀較嚴重的憂鬱症,表現為嚴重的悲傷和失去興趣,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功能障礙,如無法正常工作、學習或與人社交等。診斷標準通常要求在同一時間段內出現多種症狀,並持續至少兩週。


再嚴重的精神病性憂鬱症(Psychotic depression)


這種憂鬱症會與其他精神病症狀合併出現,患者可能出現幻覺、妄想或嚴重的妄想等。


最後是常態的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s)


適應障礙症通常會因應特定壓力事件而引起的情緒障礙,通常在壓力事件發生後的三個月內出現。症狀包括悲傷、焦慮、失眠、行為改變等,並且可能會影響日常功能;不過隨著壓力事件消失之後,憂鬱症狀也會為隨之好起。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妥當的治療,絕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痊癒,回復正常的生活。即使小朋友患上抑鬱症,只要及時給予適當的指引同治療,醫學證明是可以快速回復心理健康,再重拾一個快樂回憶與童年。



作者綜上提出:幫助憂鬱症患者發現與協助的第一步就是讓她(他)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困擾的可能性。所以當您透過PHQ9心理測驗發現自己的分數偏高,您可能正處於一個比較辛苦的時刻。患者與親人甚至朋友可以協助相關醫療如下:


1. 心理治療


對抑鬱症患者來說,心理治療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通常在一個安全的、保密的環境中進行,讓患者可以自由安心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需要有人因貼上「抑鬱症患者」的標籤才尋求心理治療,因為這種專業旨在通過與客人進行深入的談話和互動來發現問題起因,解決心理、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問題,而非單單控制情緒這麼簡單。


2. 心理治療師:


會利用不同的治療技巧和理論框架,幫助客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發現和解決潛在的心理問題,並學會更好的應對策略,從根源上拆解抑鬱原因和問題,因此在過程期間,許多客人會發現自己有巨大的心理成長,在人生的不同方面都變得更成熟。只要你有一顆想要讓了解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好的心,那麼都可以考慮讓專業人士的協助。


3. 藥物治療:


如果抑鬱情況較為嚴重,甚至發現自己有自殺風險,那麼建議你同時諮詢精神科醫生,以了解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自殺念頭很大程度上是受抑鬱情緒影響,藥物治療能幫助穩定和調節大腦分泌,因此用藥後情緒也能較為穩定,減少情緒影響下的「自殺」念頭。


作者認為藥物和心理兩者並行可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實際上,許多研究顯示將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因為這兩種方法有時可以互相補充,共同幫助患者改善抑鬱症或其他情緒病的症狀。或許憂鬱症年齡有往下衍生的趨勢,但是在個階段的治療與預防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措施,少子化與高齡化的今日,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人力資源,一個都不能放棄,社會資源更應該在知到相關病情的人主動關懷,避免其與其家人有遺憾的發生。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