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來福建,清爽一“夏”|兩岸攜手,共譜文旅新篇章!
來源:轉載自 清新福建 | 記者/作家:清新福建 | 發佈時間 :2024-08-07 | 35 次瀏覽: | 分享到: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宣佈

將率先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

並在平潭到臺灣的海上客運直航複航後

恢復福建居民赴台團隊旅遊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

語言相通、習俗類同、骨肉相親

可以說,閩台文化自古就是一體的




閩台飲食文化同根同源,臺灣美食家童世璋先生在其所著的《小吃的藝術與文化》一書中寫道:“臺灣菜肴小吃源出福建,而福建源自中原……‘閩菜台菜是一家’。”


同時,文學家梁實秋也曾說過:“臺灣地區之飲食本屬閩南系列,善治海鮮,每多羹湯”,結合大陸菜系與當地物產、風俗形成了如今多元且獨特的“臺灣菜”。蚵仔煎、麵線、紅葉蛋糕等等都是閩臺地區的名小吃。




泉州麵線糊



圖源:歐陽泓略


泉州的麵線糊可謂是貫穿了泉州人的日夜。湯底用豬骨、海魚、海蟹、幹貝熬煮,鮮美盡情釋放。絲線一樣細的麵線,入口如絲綢般順滑,從口腔滑過喉嚨再流入胃裡,溫潤舒坦。


圖源:RaKu拉庫


麵線糊的配料豐儉由人,泉州人酷愛麵線糊加入大腸、醋肉、煎蛋。此外,還可以加豬肝、雞心、鴨肉、豬血,在麵線糊裡現燙的豬血十分美味。


圖源:林婕


最重要的是來上一根剛炸出鍋的油條,可以剪成幾段或者一根直接拿在手上,蘸著麵線糊吃,稍微泡軟的油條加上麵線糊的清香,無疑是一份最美好的早餐。


圖源:泉州文旅




閩南海蠣煎


圖源:舌尖上的泉州


說起閩南古早味,怎麼能少得了巷弄美食:海蠣煎。


作為“福建十大經典名菜”,海蠣煎將海蠣的嫩滑和雞蛋的香酥融合得恰到好處,酥脆鮮香的餅圍,飽滿嫩滑的海蠣,是無數閩台人念念不忘的“鄉愁”。





福州紅葉蛋糕


圖源:平話


隨著近期一些台劇的熱播,“紅葉蛋糕”再次爆火,許多人想要嘗一口橫跨兩岸的“甜蜜”滋味。


圖源:平話


“紅葉蛋糕”的創始人許建平是個地地道道的福州人。1966年,他在臺灣開了一家蛋糕店,當時為了增加收入,店裡還設有炸制薯片出售。1968年,許建平把這家小店正式改為蛋糕店,並用「興旺食品公司」作為企業登記名稱。機緣巧合下,國畫名家喻仲林先生將“紅葉”二字題在招牌上作為別稱。自此,“紅葉蛋糕”正式誕生,並越來越紅火。


圖源:平話


由於故鄉情結,1994年,許建平大兒子許振華被父親派回福州,開設紅葉蛋糕分店,延續了臺灣總店的路線,蛋糕沒有花哨的風格、華麗的包裝,但是堅持盡善盡美的品質,讓他們的名氣一時間風靡福州。


圖源:平話


整整30年過去了,紅色logo、鮮奶油和用透明膠帶黏連著的塑膠包裝盒還是記憶裡的樣子。獨一無二的“黑森林”,是充滿巧克力香味的等邊三角形;“波士頓切片”則完全擊中奶油愛好者的心,蛋糕中間厚厚的鮮奶油,每一口都像吃霜淇淋;還有質樸的“鹹味蛋糕”,絕對稱得上兒時記憶裡最驚豔的那一口滋味。



圖源:平潭融媒體


閩台兩岸的關係可不止飲食文化相近那麼簡單。臺灣海峽吹來的海風,穿過一望無際的風車田,一路吹到平潭島。


嵐台傳統燈籠專案保護單位負責人康桂箖就帶著自己臺灣的團隊回到平潭家鄉,用一盞燈籠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兩岸故事。


傘燈是流行於臺灣地區的一種燈籠,因不用時可像紙傘一樣收起而得名。嵐台傳統燈籠的骨架用的是臺灣高山桂竹,竹子多節,代表節節高升;竹子又多生竹筍,有多子多福、綿綿不斷之說。


圖源:平潭融媒體


2018年8月,康桂箖來到平潭,開設了臺灣民間彩繪傘燈體驗館,成為傘燈在平潭的“代言人”。2019年,“嵐台傳統燈籠”入選平潭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平潭融媒體


康桂箖還嘗試將脫胎漆藝與貝雕燈籠進行融合創作。她認為,只有不斷創新工藝,才能讓嵐台傳統燈籠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和發揚,傳遞兩岸情感的溫暖聯結。


圖源:平潭融媒體



圖源:馬金焰


福建“福”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中華“福”文化的重要支流。媽祖文化歷久彌新、獨具特色,是福建“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岸文化交融進程中影響深遠。媽祖文化是兩岸乃至東南亞沿海地區人民的文化聯結紐帶。媽祖文化內涵深刻,與“福”文化內在融通,具有典型意義。


圖源:馬金焰


媽祖信俗從大陸傳到臺灣,代代傳承,深深紮根在臺灣民眾心中。如今,臺灣地區有媽祖宮廟3000多座,超過三分之二的臺灣民眾敬仰媽祖。湄洲媽祖祖廟所在的湄洲島一直被臺灣媽祖敬仰者視為“心靈原鄉”,每年都有大量臺胞飛舟跨海而來,朝聖進香。湄洲島也成為大陸吸引臺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並被批准設立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圖源:叢文俊


每年媽祖誕辰日前後,海內外媽祖敬仰者都會跨越千山萬水,恭送分靈媽祖回到湄洲島謁祖進香,以“回娘家”省親的方式尋根溯源,俗稱“天下媽祖回娘家”。4月9日,湄洲媽祖祖廟舉行甲辰年“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儀式,兩岸近50家宮廟3000餘人同謁媽祖,共祈福祉。其中,臺灣29家宮廟100多人參加活動。


圖源:林春盛


圖源:林春盛



圖源:福建日報


閩台關係源遠流長,歷史文化一脈相承。早在1700多年前,福建就有人漂洋過海移居臺灣。到了明末清初,福建民眾開始大批向臺灣遷移。尤其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帶去了數萬子弟兵及其眷屬。這一批批福建移民,不僅帶去了大陸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也帶去了家鄉的方言、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


圖源:全幸雅


在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州寮的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蘊含著海峽兩岸的共同文脈和深厚淵源。明清時期,隨著大量閩南先民跨海赴台,閩南傳統建築樣式也傳到臺灣,它以紅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因而得名紅磚古厝。


圖源: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紅磚古厝形似殿宇,牆體大量使用紅磚,部分以紅磚和白石混雜壘砌,即“出磚入石”,屋脊為泥塑的馬鞍或燕尾形狀,屋頂鋪的是紅板瓦、紅筒瓦。


圖源:陳起拓


除此之外,兩岸的紅磚古厝在雕飾藝術上也一脈相承。這裡細膩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等都保存完好,上面刻著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均栩栩如生;菊瓣紋、葵瓣紋等,寓意長長久久;樓臺、吉文等,寓意長壽富足;火紋、雲紋圖案,中間飾以花燈,蘊含吉祥、添丁之意。


圖源:泉州網


圖源:泉州網



梨園戲(國家精品工程《董生與李氏》) 圖源: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在民間戲曲方面。閩南人“好戲”,民間戲曲藝術豐富多彩,戲種很多,主要包括梨園戲、歌仔戲、木偶戲、高甲戲等。20世紀初,歌仔戲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閩南戲曲的精華,形成獨具一格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普及性很廣。同時,從漳州、泉州、潮州一帶流傳臺灣的布袋戲也發展出其特色。


《西遊記——弼馬溫》劇照 圖源:福建文藝網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閩南民間各種習俗,包括人生禮俗、婚喪喜慶、年節習俗、民間禁忌等等全面風行於臺灣,從名稱、形式以至內容,基本上與閩南如出一轍。在臺灣,有以傳統的弄裡作為基礎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也有不少具有臺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三年一次的“燒王船祭典”,每年夏天舉行的“阿美族豐年祭”,每年十二月下旬的“卑南族年祭”等。


圖源:夏海濱


圖源:夏海濱


從近期兩岸交流迎來小高潮

從一塊紅葉蛋糕再次勾起大家的口腹之欲

我們從這背後亦看到

閩台文化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希望我們以兩岸文旅為契機“福往福來”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