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具大慈悲於一身心千手眼,發宏誓願盡十方界九蓮台
——題記
一願千載
皆為世間蒙蔽久
我佛東來
遍播福田渡苦厄
生物的叢林
奸邪淫盜淵藪多
惟其人間
尚存救助向善之果望
於是,大德的思想
灑向眾生覓慧根
眾沐深恩滋養曲曲山水謠
片片落霞片片丹
仁者壽
善者永
自在自覺原是一念
善果熟透亦在瞬間
入得是堂者
老幼男女諸香客
心地種下一粒籽
四季輪回收萬囤
那麼,都幸運了
都把山門外貪嗔之執
怡然拋卻
然後,出入之間
無量大功德隨扈
陳樾關山月與高劍父們(注2)
皆在家憂國難時接踵而來
卻於堂內成就了一世因緣
藝術的山與海
本不在於刻意描塗心機
而在於一個
既偶然又必然的相逢
如斯,甘泉汩汩不斷蔓
如斯,潑墨淡掃盡春山
而,人生所遇君我者
可言亦複如是?……
(注1:觀音堂,亦名普濟禪院,澳門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位於望廈村。近代以來為人所知的是這裡發生的一件大事——1844年7月3日,被派澳門僅僅15天的清王朝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與美夷“全權代表”顧盛,於望廈村觀音堂東花園石桌簽訂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望廈條約》,該條約乃衰敗的清政府與美夷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耆英把與顧盛談判當兒戲,經不住其外交訛詐,終於成就了自己的歷史駡名。《望廈條約》也為風雨飄搖中的舊體制的革新種下誘因。)
(注2:陳樾,番禺南海人,中華民國32年即1943年,任番禺縣令,時年十月,為避兵禍,轉徙流離於觀音堂即普濟禪院,徜徉寺園,憶喪權辱國條約諸事,俯仰唏噓,所痛尤甚,嗟歎間,觸物興懷,書作碑記。碑記中有“遊人猶摩挲拂拭(石桌)…弗忍去者…”諸語,道盡這裡曾經因《望廈條約》簽訂而使中華屈辱的過往。時,當寺主持慧因和尚勒石。一代底層官僚于亂世心憂家邦的情懷,皆融入措辭悲愴的碑記中。其巴望天明,真乃是:匹夫的情懷即使曇花一現,也揣想著把南天觸燃。
關山月,原名關澤霈,廣東陽江人。中國當代國畫藝術大師,20世紀中國畫壇風雲人物,是畫家高劍父的學生。關山月進入藝術創作從抗日戰爭開始,自此之後伴隨終生緊扣時代主題和脈搏而創作。關山月一名,是在1936年入高劍父的“春睡畫院”,成為高劍父入室弟子時,高劍父給取的名。1938年,廣州即將淪陷,26歲的關山月費盡千辛萬苦隨大量難民徒步逃難至澳門。棲身澳門普濟禪院期間,與主持慧因感情甚篤,在此創作出一套抗戰組畫,概有《從城市撤退》《中山難民》《漁民之劫》《三灶島外所見》等。
高劍父,是被後人稱之為畫壇“嶺南派”核心人物,他一心以“藝術救國”為己任,試圖從文化藝術、從國人心性的改變來進行革新。高劍父1879年出生於廣東番禺,漢族,名侖,字劍父,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其主要繪畫作品有《雞聲茅店月》《寒江雁影》《南瓜圖》《東戰場的烈焰》《江關蕭瑟》《松風水月圖》等;著作有《繪事發微》《中國的現代繪畫》《我的現代畫觀》《喜馬拉雅山的研究》《佛國記》《國畫新路向》《聽秋閣畫跋》《春睡藝談》等。高劍父于1900年入讀于澳門嶺南學堂;1906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3年,在上海參與高奇峰創辦的“審美書館”的工作;1914年,先後在上海、杭州、南京舉辦畫展;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1923年,在廣州府學西街創辦“春睡畫院”;1926年,創辦佛山市立美術學院,並任院長;1929年,作品《江關蕭瑟》《絕代名姝》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並獲得最高藝術紀錄榮譽獎;1933年,為紀念“一·二八事變”一周年創作作品《東戰場的烈焰》;1934年,受聘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1938年,在廣州參加“寒夜濟民展覽會”;1939年,在澳門舉辦“春睡畫院留澳同人畫展”;1945年,在澳門舉辦“高劍父慶祝世界和平畫展”;1947年,創辦“廣州市立藝術專門學校”,並任校長;1951年6月22日逝世於澳門。其為觀音堂留有多幅作品。)
普濟禪院,亦名觀音堂。圖為山門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