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DMONITION NEWS


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極端氣候,學者建議以發展伏流水穩定供應農溉、科學園區與民生用水
來源:文/蔡昆凌管理科學博士 嘉義高中蔡茗科 | 記者/作家:編輯 | 發佈時間 :2024-04-01 | 226 次瀏覽: | 分享到:
國內規模最大的曾文水庫蓄水率持續下降,2個月減少了40%,現正面臨「5成保衛戰」,特別台積電嘉義設廠,水電乃重中之重,因此引發當局關注...




近來台灣各個水庫因為未能有效疏濬與極端氣候影響,目前仍處於枯水季,加上一期稻作的供灌,國內規模最大的曾文水庫蓄水率持續下降,2個月減少了40%,現正面臨「5成保衛戰」,特別台積電嘉義設廠,水電乃重中之重,因此引發當局關注;基於水位急劇下降,學者蔡昆凌博士認為:台灣已面臨60年來最嚴重枯水危機,影響民生、灌溉、工業與影響國家經濟成長的科學園區如台積電的水跟電的問題。台灣年均降雨量高達803億噸,109座水庫;而全台水庫卻只能留住76億噸蓄水量。蔡嘉義高中蔡茗科就指出:主要原因就是:河沙沖積淤積未清除,「水庫」最後會變「土庫」。


 事實上,各地方政府與水庫管理局應在每年11月到隔年4月期間,把握清淤關鍵時期運用國軍充沛人力資源清除淤泥,水庫在清淤後在汛期就可容納更多水量,並將清出河沙泥土作為鄰近農用產業道路或相關建築材料使用。


 蔡昆凌博士以嘉義縣為例,仁義潭水庫與蘭潭水庫相通,仁義潭水庫將水排到低水位的蘭潭水庫存放,政府再將面積廣大的仁義潭水庫清淤是正確做法;但若採取「伏流水」工法取水,才是未來長期的治本良方。所謂「伏流水」工法取水主要精神,就是選取在與水庫平行支流往下挖約11-15公尺深,取其淺層地下水,而取水方向與挖取地點須在水庫平行而非流進水庫的支流處,這是與其他工法最大的差異。


 蔡昆凌博士與蔡茗科研究認為:因為這些流進水庫的支流已枯竭可能已無伏流層,這正是目前很多水庫管理局用錯位置以致取不到水,甚至引旁邊支流來水庫,這都是錯誤方法。「伏流水」工法取水,是不同於抽取地下水或挖掘深層水源會造成地層下陷,伏流水取水對高山民眾飲用水取得更是重要與珍貴。


 學者蔡昆凌博士長期研究指出:平行支流河床有如一塊海綿,第一層是粗顆粒組成的含水層,飽含水分,再下面是黏土組成的阻水層,伏流水就是阻水層以上,和河水相通的這層含水層。簡單地說,河水是地表水,但到了旱季,依然在河床下流動的水,而且沒有重金屬等污染物,只需簡單淨化就可引用;此外,針對「伏流水」水層的正確位置更是工法成功與否關鍵;只要挖對就可挖掘成功,也是現在歐美先進國家主要取水取代水庫的另一種趨勢。


 基本上,蔡昆凌博士研究指出只要在在河床測得正確水流方向實施此工法,以水平式集水暗取水管,即可淨化引用,不用擔心水源不足問題,使用「伏流水」工法不但節省經費也減少大量人事開銷,但此工法要注意的是,台灣有些土地是過去曾有重金屬汙染地區,就不適用此工法,蔡昆凌博士認為:興建與疏濬水庫並不是最好方法,伏流水取代水庫是可行的政策值得投資,打破過去我們總認為一個颱風來,所有水庫就會滿水位的迷思。



最 新 資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