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在2023年決定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而如何排放及是否會對人體及環境帶來影響等議題,備受鄰近國家如台灣韓國隊海洋漁獲是否帶有放射性物質極大的關注。日本政府處理方式是東電利用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的多數輻射物質,最後變成「核處理水」(ALPS處理水),貯存在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日本核電廠產生的含氚水排放入海時,標準值是每公升不超過6萬貝克,排放前會先把核處理水用海水稀釋,最後從離岸邊約一公里外的排海口入海。然而日本「核處理水」的貯存槽已約千座,總量接近貯存上限的約137萬噸,採階段性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要到2051年度才可能排放完畢,也就是說從開始排放到完成排放需耗時約30年。蔡昆凌博士指出也因為這時間長,長期接觸的海洋生就可能有被汙染甚至受其污染而產生對人類身體有害的海洋生物或是將帶有微量的輻射或污染海洋生物食下的疑慮,畢竟至今沒有一個研究單位敢保證這些核處理水絕對對人類無害。
蔡昆凌博士認為影響最大的海水中的藻類與分解與清除類生物如螃蟹與褐藻。但蔡昆凌博士也指出因為核廢水氚在海中是水型態,鹽是海水蒸發後的氯化鈉結晶,所以我們從海水製造出的鹽裡不會有氚。基此,蔡昆凌博士建議可以以「伏流水」取代養殖池中的海水加上海鹽依照比例調製成適合且安全的乾淨海水讓漁民養殖,這方法可以在鄰近日本與洋流跟黑潮快速就影響到台灣海域的食安問題獲得解決也讓可能因民眾暫時不敢吃海洋漁獲而改吃其他種類食物可能引起另一波更嚴重物價通膨獲得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