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將近,中藥需求量大,更是中國人特有養生與治療的方法與材料,但台灣中藥大量倚靠中國與東南亞甚至東亞的進口,近來氣候變遷,中藥價格上漲幅度超過預期,根據調查;目前中藥材價格幾乎上漲3~20倍,如黃連、細辛都已缺貨,其最終原台灣中草藥有8成5以上來自中國大陸,不論品項或價格受制於進口高單價。因此對於如何維持藥材價格穩定,也應發展台灣本地生產的藥材,蔡昆凌博士研究發現山區的氣候條件比較獨特,有很多地方也是特別適宜中藥材的生長的 而台灣高海拔山區潮濕水氣剛好是適合種植中藥面積占山區總面積約1/6,而這些地區長期在寒冷潮濕的氣候,不受極端氣候影響,是剛好最適宜種植中藥的地區 。尤其是一些價格較高的珍稀、名貴藥材,基本上都出產於高山,此外,適合高山種植的藥材是很多的,比較常見的有射干、黨蔘、重樓、川芎、沙苑子、獨活、黃芩、甘草、雲木香、川烏、牛膝、柴胡、桔梗、黃連等。
蔡昆凌博2023年底,事實上,自從新冠疫情以來,缺藥情形一直有,而且是各種品項輪流缺,從呼吸系統到消化系統,在衛福部的中藥供應平台上,公告中藥製劑短缺的品項仍有152件之多。中藥濃縮製劑科學中藥粉(健保用藥)缺藥,早已成了中醫師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以高山種植台灣所需要中藥材與替代性中藥材才是解決台灣對中國中藥材的依賴,更進一步可在山區設置全球首創高山特有高品質的中藥材試驗所鼓勵山區青農返鄉種植,也讓台灣高山除茶葉外有另一種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