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CHINESE JOURNALISTS
我是怎樣找到金瓶梅作者的
從本期開始,連載筆者的金瓶梅研究,今天刊發連載之一,怎樣才能找到金瓶梅的作者,或可題為:我是怎樣找到金瓶梅作者的。
或雲:何以證明您已經找到了金瓶梅的作者?或雲:您是研究詩詞的專門家,此前根本沒有接觸過金瓶梅研究,怎麼這麼短的時間,就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金瓶梅的破譯者?
確實如此,此前,和許多學者一樣,採用猜測的方法,先後猜過徐渭、李漁等在某一些方面有相似點的可疑者,但都沒有找到破解的路徑,一直到庚子年暑期,各種線索才如同三峽閘門大開,各種資料噴湧而出,絡繹奔會,令人應接不暇——
截止今日,短短半年時間,已經完成了八篇論文,分別從金瓶梅的作者、原型、傳播、版本諸多方面系統論證,總字數已經超過10萬字——凡是只有隻言片語的資料,應該就沒有找對作者,反之,如果找對了作者,必然就會出現資料太豐富而無暇一一採用的局面,這也是一個試金石。
之所以效率如此之高,是因為找到了正確的門徑,各種資料就在作者的全集以及各種史料中,與原作無不一一對應,令人抄寫不暇。因此,我才敢於宣告:我找到了金瓶梅的作者。
誠然,此前,我確實是金學界的門外漢,但這並不影響我能找到金瓶梅的作者,並由此出發,進一步破解金瓶梅的傳播、版本、主旨等相應的一系列問題。作者問題是根本問題,是總鑰匙,找到了作者,才能進一步分析和鑒賞一系列的問題。
由於資料太多,也就造成無法在一篇或是數篇論文完成論證的局面,因此,只能採用連載形式,來與諸位朋友分享。
金瓶梅的作者及其寫作緣起
《金瓶梅》的作者是誰?為何要寫這樣一部作品?是從何時開始寫作以及寫作的過程如何?這部作品最早的傳播和出版過程如何?
廣義而言,《金瓶梅》是明代人文主義思潮演變,程朱理學經歷王陽明心學而走向反撥和分化的結果,是萬曆時代以李贄新學說反對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在文學領域的必然表現;狹義而言,是由於本書作者于1580庚辰年開始,從雲南太守任上,放棄官場的仕途經濟(故書中潘金蓮出生為庚辰年,正為此標誌),翌年開始寓居於湖北黃安耿定向、耿定理家中,從而開始其歷時21年的“流寓客子”的人生歷程——這是明代少有的人生方式,可謂是一種特殊的專職寫作方式,也惟獨擁有這種人生方式者,才可能具備豐富而深刻的人生閱歷以及超越時代的哲學思考,從而具備寫作《金瓶梅》的諸多條件。
《金瓶梅》作者作為流寓客子,寄食于朋友家族為生,如果始終相安無事,或許就不會產生《金瓶梅》這本偉大傑作,但這種長期全家寄居在另一個家族中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奇特而畸形。長時期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互相之間又並非血親,只是單純依靠兄弟義氣寄食為生,本身就是儒家思想演化到這個時代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尤其是作為邀請方主人的耿定向與作為寄寓耿家的“流寓客子”,兩者之間正是此一個時代兩種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在耿定理死後,兩者之間就人性的情欲問題展開激烈的論爭,並由思想的論爭而必然轉向了人身的攻訐或說是迫害,因此可見《金瓶梅》是一部“有所謂也”的揭露作品。
《金瓶梅》一書的作者問題,被稱之為金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筆者在開始進行具體研究之前,針對此書的特殊性,確立了四項必須條件:1. 此書從西門慶、潘金蓮故事衍生而來,則《金瓶梅》作者必定與《水滸傳》有密切關聯;2. 此書的最早資訊來自于袁巨集道,則此人必定與袁宏道有密切關係;3. 此書是一部顛覆性作品,可被視作明末思想史的里程碑;4. 此書署名蘭陵笑笑生,則真正寫作者的名號中也應該有類似名稱。
以上的概述,多數研究晚明文史的學者已經讀出。竊以為,李贄是吻合於以上四個條件的唯一人選:李贄(1527~1602),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福建泉州人,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溫陵是泉州的別稱,據說朱熹在泉州城北講學時贊泉州“山陵獨溫”,泉州也因此被稱為溫陵。李贄以自己的家鄉泉州為號自稱為溫陵居士。位於山東省蒼山縣城西南25公里處的蘭陵鎮,也同樣名為“溫陵”,其得名相傳是因為高陵上遍生蘭草的緣故。李贄撰寫《金瓶梅》不僅僅是因其大寫情欲需要隱匿作者身份,更主要的是他以自己的夙敵耿定向為原型轉換成書中人物西門慶加以揭露,這樣必然不能直接以李溫陵署名,採用他人並不熟知的溫陵別稱蘭陵則起到瞞天過海的效果。
笑笑生的出處是,1582年耿定向丁憂在家,管志道(字登之,號東溟)也時來天窩聚會,但並不久住。到1599年,在李贄基本完成《金瓶梅》書稿之際,管志道自太倉寄來新刻《問辨讀》一冊,管志道游于耿定向之門,焦竑說他“平生銳意問學,意將囊括三教,熔鑄九流,以自成一家之言。”(管志道墓誌銘),其實管志道是三教歸儒說的積極維護者。李贄對此很反感,尤其對他的談問學兼談道德更是鄙夷之至。李贄《焚書》增補一《與管登之書》:
“承遠教,甚感。細讀佳刻,字字句句皆從神識中模寫,雄健博達,真足以超今絕古。其人品之高,心術之正,才力之傑,信足以自樂,信足以過人矣。雖數十年相別,宛然面對,令人慶快無量也。如弟者何足置齒牙間,煩千里枉問哉?愧感!愧感!第有所欲言者,幸兄勿談及問學之事。說學問反埋卻種種可喜可樂之趣。人生亦自有雄世之具,何必添此一種也?如空同先生與陽明先生同世同生,一為道德,一為文章,千萬世後,兩先生精光具在,何必更兼談道德耶?人之敬服空同先生者豈減于陽明先生哉?願兄已之!待十萬劫之後,複與兄相見,再看何如,始與兄談。笑笑。”
李贄回復管志道此一尺牘,可謂神品佳作。先讀首一段落,讀者會誤以為李贄讚賞欽佩其佳作:“雄健博達” “超今絕古”,可謂是無以復加矣!但從“信足以自樂”之句,已透露出本文譏諷之意。大意是說:寫道德文章,還不如寫文學。李贄在這裡對管志道的譏諷,表面看似乎是離題太遠,其實李贄是在利用此話頭透露其晚年的人生依託,闡述自己由道德文章向文學特別是小說的寫作轉型。
此處之“笑笑”是對自己後半生人生旨趣追求的總結:既點出前一段落“信足以自樂,信足以過人矣”之快樂,又點出後面“說學問反埋卻種種可喜可樂之趣”,實際上是李贄點出自己前半生寫理論文章的乏味,對未來“精光具在”——即便是十萬劫後仍能“與兄談笑”的快樂。
《金瓶梅》書中管志道化身而為“蔔志道”,諧音“不知道”,或是“不志道”。書中先後出現四次,首次是在第一回“熱結十兄弟”的名單之中,蔔志道在書中很快就死去了,從情節需要來說,是隨著李瓶兒故事出現,隨後情節需要死去一位元人物,後由花子虛來填補。管志道原本就不是李贄主要的對手,因此,借用他的原型來起到幾處串場的作用也就罷了,因此才取名“蔔志道”。深層次或許還有:“不必知道、作罷、饒了他吧”這樣的含意。此外,蔔,取占卜的意思,以呼應于李贄寫給管志道“待十萬劫之後,複與兄相見,再看何如”這一讖語。
在浩繁書卷中鎖定了金瓶梅的作者,也算是在沉鬱冗長的庚子年中的一重樂事。
2025-01-10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
企業友善助力!中彰投分署竹塘就業服務臺助身障青年擺脫網癮成功融入職場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3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最 新 資 訊
NEWS